贝聿铭对这个作品非常满意。他认为它“将成为华盛顿众多优秀使馆建筑中新的一员,其建筑意义和象征意义对中国来说都至关重要”。新馆不仅刷新了驻美外国使馆的规模纪录,在遵循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理念的同时,也进行了现代版诠释。
新馆外墙采用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法国石灰石,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
新办公楼分为三部分:东西办公区(分别与新加坡使馆和联邦办公楼相邻),以及中部入口区。
位于国际路北面的入口大堂造型独特,它将成为使馆的新标志。宾客可由此前往各会客室、宴会厅、多功能厅和可容纳200人的新闻发布厅。公共和办公空间中将放置各种传统及现代艺术品,展示中国文化。
新使馆带有强烈的贝氏印记。景观设计是其设计的重要组成,位于办公楼中部和两翼间的庭园增添了宁静感和安全感。“通过将中西造园手法相结合,营造出与‘国际中心’周边环境相配的园林景观。”贝建中介绍。
新馆建成后,很多人都说入口处的“烟囱式”建筑和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极为相似。对此,贝建中解释说:“这是因为两者都是公共建筑,使馆朝外的一面应该有助于来访者辨认。清晰的循环通道和对自然光的利用,在我们的设计中都很关键。”
和美国驻华新使馆相比,新馆没有刻意利用“风水”说。“我相信这些原理与常识是相似的,我们相信常识判断。比如中式建筑,通常都围绕中轴线修建,呈明显的对称。”贝建中解释道。
他认为,使馆与一般建筑的最大区别在于安全需求:“外交部将安全因素考虑得很仔细。私人部分(办公室)对安全要求最高,而公共场所没有那么高的安保要求。使馆的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本来就是分开的,所以要确保安全是很容易的。我们没有为确保安全而在设计上作任何折中。因为我认为,如果在设计之初就有正确的出发点,做到两全其美是可能的。”
徐冰受邀创作“镇馆之宝”
新使馆西厅“烟囱”的天窗下,悬挂着一件结合东西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紫气东来》。作者徐冰告诉记者:“这件作品和文字、环境都有关,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征,它反映出一种与自然的关系,和我一贯的风格相吻合,也表达了一种吉祥的意思。”
徐冰是最早一批在美国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1999年,他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他的《天书》、《鬼打墙》等作品引起了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和中国艺术表达的关注。这不是徐冰与贝聿铭的第一次合作。苏州博物馆开馆时,徐冰曾为开幕展创作了《背后的故事》。这次,贝聿铭又邀请他为使馆贵宾入口处作设计。
“贝老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因为整个使馆风格比较硬朗,他希望我的作品能柔和、飘逸一点,起到调和作用。”徐冰说。“一走进这个建筑,我就觉得这个窗户里应该有什么东西进来,我也希望找到建筑内部空间与自然的沟通关系,再加上使馆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所以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三维空间作品。”
“它主要想表现有一股气从天窗进来。”徐冰通过“云”、“水”、“雾”、“霓”等近400个左右跟天气有关的象形文字来表现这股气。
字体开始用玻璃制作,后出于安全考虑,改用有机玻璃。字都是透明的,每个长度从30到70厘米不等,经喷砂等加工后,分几组悬挂在天窗,有些字还隐约呈现出紫色或玫红色,整体看起来呈雾状,给人以似有似无的感觉。
“这件作品很好地与使馆融为一体,既富有现代意味,又蕴含中国文化。”徐冰自己很满意。
对他来说,设计的难度不大,难的是如何将它们悬挂起来。“你必须把它们悬挂在天窗固定的范围内,而且很高,悬挂时建筑还没有完工,所以你只能依靠想象来挂。你还必须要从中间往两边挂,因为每个字有两根线,400个字至少需要800根。如果先挂两边,再挂中间,手就伸不进去。”在脚手架尚未拆除的情况下,他们边想边挂,完成了这件艺术品。
《紫气东来》的采用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外交部原本希望使馆内全部采用吴冠中的作品,但贝聿铭不同意,“说我这个作品必须在这里,因为它是为这个建筑专门设计的,属于建筑的一部分。”
·建筑的归宿:大地还是天空 08/10/15
·建筑设计:创意的陷阱 08/10/12
·贝聿铭:做建筑,面皮就要厚一点 08/09/24
·解读: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 08/07/21
·建筑与城:苏州文化中的地域建筑气质 0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