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九龙仓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03-27 14:23
评论
这是一个上市公司被掏空和玩残的故事。我们眼见了一个壳公司不平凡的4年,穿插了名人、跨国公司、投机客、商业奇才、地产商人、冷血敛财者,个个都有精彩演出,也有无法掩饰的勾心斗角……
2007年7月19日,自然人股东临时提案扩大增发规模并获股东大会通过,其中主要提案人之一就是黄木顺。
在一次又一次的集资与资产收购的过程当中,麦志扬成为最大的赢家,他几乎在股权质押与腾挪的过程中将自己手中的股票一次又一次套现。
在华人商界,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只有包玉刚。李嘉诚最终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于是,就有了那场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会。
在香港逐渐确立其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过程当中,资本市场上华人势力在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逐步崛起,并最终成为香港商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华裔商人的商业a才华不再局限于欧洲抑或是美洲土地上的华人餐馆,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就了他们的商业王国,在更为现代化的资本竞争中,以包玉刚、李嘉诚为代表的华人商界在香港展现了非凡的商业才华,并留下了数段传奇故事。在今天而言,这些传奇故事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所有香港人的价值观。
李嘉诚与包玉刚联手拿下九龙仓被认为是华裔商人势力在香港确立自身地位的经典战役,至此之后,从霍英东、包玉刚而至李嘉诚,中国商人最终成为香港商业的主导。
2000万股纪录
1980年6月22日,香港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消息,“环球集团将以每股105元的价格,购入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
25日早上9时30分,获多利在中环的办事处挤满了九龙仓的股东,他们正等待一笔小横财。上午11时30分,耐心等候的小股东却听到了一个令人泄气的消息,2000万股的收购额已经完成认购。失望的小股东只好回家再等奇迹出现,或寄望置地再用高价收购。增购2000万股在两小时完成——每分钟收购16万股,其效率之高当可打破世界纪录。
这就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最后一役,整个九龙仓收购战历时两年。
已逾百年历史的“九龙仓”,本是一家彻头彻尾的英资企业,由凯瑟克家族的“保罗•渣打”爵士在1886年创立,资本结构上又隶属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与香港置地并称为“怡和双翼”。怡和的掌门人同时又兼任九龙仓董事局主席。
然而,作为英资的怡和系对中国政府却心存芥蒂,在“九七过渡”问题上始终抱有悲观态度,改而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在香港的势力范围日渐衰微。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约5%的九龙仓股份、3%的香港置地股份,达到历史最低比率。
在怡和系的执掌下,九龙仓虽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物业,但在经营方式上却不足称道。他们固守着用自有资金兴建楼宇的理念,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缓慢,使得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将自己一步步逼向绝境。
而不少华人商俊看中了九龙仓的前景。
事实上,包玉刚在1978年宣布已收购九龙仓20%的股票,怡和与九龙仓时任主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和其二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包玉刚则不断暗中吸纳九龙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香港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79年初,包玉刚将这些股份全部转入他旗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在于万一收购失败了,最多也就损失一个隆丰国际有限公司,而不会动摇包氏家族集团的根基。
一方面包玉刚在暗地里紧锣密鼓地筹集现金,他选出了自己属下几位在香港信誉良好的公司负责人,由他们分头去与几家银行和证券公司洽谈,准备以高利率贷款,同时还要发行公司债券。另一方面包玉刚又命令部下造出疲惫不堪,焦头烂额的假象,使怡和洋行麻痹大意。此时的怡和洋行的董事们总是收到不少有关环球集团的经理们疲于奔命且劳而无功的情报,他们看到录像带上环球集团的经理们火急火燎的焦灼神情,都大笑着说:“这一拳准能把包大个子打倒。”此时的怡和洋行正准备用大约值100港元的证券,来向小股东们换取时值10港元一股的九龙仓股票。
1980年,包玉刚在部署好一切之后,通过各家媒体的宣传,就公开道别了亲朋好友,大张旗鼓地到美国去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似乎已把九龙仓的事情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1980年6月20日,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通过旗下的置地有限公司登出广告,宣布以证券换购九龙仓股票。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条件十分诱人,股民蜂拥而至。
正在墨西哥的包玉刚闻讯后推掉与总统的约会匆忙返港。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散户手中九龙仓,目标也是49%。105元的现金,比被九龙仓股票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加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索性将香港置地控有的九龙仓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香港置地套现获利7亿多港元。至此,包玉刚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包玉刚成功夺得九龙仓。
李嘉诚的心思
与包玉刚一样,当时心里惦记着九龙仓的还有李嘉诚。被包玉刚当作敲门砖,用来进入九龙仓董事会的股票基本来自于李嘉诚。
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5元的九龙仓股,将是1978年的热门股。
这位评论家与李嘉诚在九龙仓的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一个在明处大造舆论,一个在暗处大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
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过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5倍的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
经过充分论证之后,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这个数目,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系,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限。经过测算,李嘉诚持有的九龙仓股份约占到九龙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系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
当时,那位料事如神的财经评论家的言论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李嘉诚吸纳九龙仓股,是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九龙仓成交额开始骤升,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一时间,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龙仓股价急速窜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时候,李嘉诚持有的九龙仓还不满2000万股,他不得不等股价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龙仓增至20%的水平。按照《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但其时,李嘉诚心里还惦记着另一家香港英资公司和记黄埔。如今九仓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同时拿下和记黄埔,非李嘉诚的财力所能及。
转瞬间,九龙仓的老板已经在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龙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实际上,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慌忙之中,向香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据说汇丰掌门人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权衡之下,李嘉诚最终答应沈弼停止收购。此时,李嘉诚已收购到近2000万股。是否是九龙仓最大股东,李自己也摸不清楚,因为怡和一方尚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当然,这只是当时股市风传的一则“小道新闻”。事后曾有人询问汇丰斡旋是否属实,李嘉诚与沈弼均矢口否认。
李嘉诚既已答应汇丰退出收购,便为手上股票寻找合适的买家,而这时,包玉刚看中了九龙仓。
在上世纪80年代包玉刚名誉和声望都在李嘉诚之上。但深知航运风险的包玉刚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了减船登陆的想法。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如此而言,包玉刚准备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正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李嘉诚虽然不清楚包玉刚吸纳九龙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对九龙仓会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之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只有包玉刚。李嘉诚最终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这场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会。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大佬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会晤,密商九龙仓收购事宜。
经过协商,李嘉诚把手上所有大部分九龙仓股份转让给了包玉刚。
事实上,包玉刚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九龙仓1000万股,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对于李嘉诚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于是,九龙仓与和记黄埔这两家英资企业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最终结果是,李嘉诚和包玉刚都如愿以偿坐上了英资洋行头把交椅的宝座。
这场被后来奉为传奇的“联手”,直接导演九龙仓从一家英资巨擘变为船王的家族企业,又间接促成了李超人成功吞并另一家英资巨擘“和记黄浦”,使得英资在香港的势力格局渐成溃败之势。仅从这一点而言,“九龙仓一役”可谓香港经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饶有趣味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一年后,与其“死对头”香港置地就成为了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又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了一家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九龙仓尖沙咀地块的新港中心物业。
细观九龙仓在内地的经营方式,手法与其“老友”和记黄埔似有诸多默契,曾一度被传为“两大港资联手做局炒高内地楼市”。例如:双方在重庆解放碑板块、成都外城南板块,都将这种默契演绎到极致,联手推高城市地价,并最终获得双赢。他们在进入各个城市的时间节点上,甚至是在拍卖市场的竞价策略上,都在印证这对港资“世交”数十年来的微妙关系。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