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周评述:恒大搁置上市的意义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03-23 16:39

  恒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命题: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的扩张之后,恒大将自己的资金能力压在上市上到底合不合适?  

  相关专题:恒大坎坷上市路

  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世界在短短的一周之内的变化会让自己都不肯相信。例如说,马英九成了新一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希拉里的人气开始逆转奥巴马,达赖居然说自己的反对暴力。

  当然,还有恒大推迟上市。

  但上周的新闻视点着实不在房地产,尽管王石不再说拐点论了,潘石屹说未来100天内很多房地产企业要有大变。但人们的视野可能更集中在西藏骚乱与台湾领导人选举上。当然,另一个经济层面的视角可能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新一轮影响、美国加息及央行准备金率的提高。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反应远比房地产来得更为激烈,上周在A股市场上呆着的股民肯定晕眩得很,H股的股民们定然失望得紧,基金经理们面对我们的采访总是提不起气来,尤其是那些重仓在内房股的基金经理们。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恒大上市搁浅,似乎容易让人们忽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恒大上市搁浅无非是对当前宏观经济一个小小的反应而已。但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媒体,如果忽略恒大上市搁浅这样的事件无疑是罪过,如若多年后人们要回顾房地产行业历史的时候,恒大上市搁浅很难说不是一个具体而典型的案例,这比王石、潘石屹和任志强关于“拐点论”的争论来得更为具体。因为它毕竟是宏观经济在房地产行业里的典型性反应。

  其实,从房地产企业经营层面来讲,对行业风险的防范,土地与资金的合理安排,在2008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命题。大多数时候,房地产企业经营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企业管理命题,但在不同的市场周期里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恰恰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

  恒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命题,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的扩张之后,恒大将自己的资金能力压在上市上到底合不合适?资本市场在2008年是否还是认为那些土地储备多的企业就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

  事实上,2004年,孙宏斌率领顺驰扩张的时候,大多数房地产行业人士对顺驰表现出了不屑,但在2006年到2007年的时候,依然能够在市场的疯狂举动当中保持自己的姿态的企业着实已经不多。很多人可能觉得2007年的情况可能与2004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资本市场及宏观层面的流动性为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大量的购买力和扩张资金,另一方面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形成,这样的扩张时机远比2004年更为成熟。

  但是2008年提出的命题显然是,市场上充裕的资金一旦受到国家重视并开始挤压的时候,房地产行业如何面对突如而来的融资压力?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在市场疯狂的时候,在流动性过剩的声音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多少房地产企业能够准确判断未来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是抑制流动性,并让自己在手中留有足够的现金?

  日前房地产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市场缺乏足够的资金看起来似乎是市场观望或是银行信贷对企业及购房者的两方面紧缩,但国家紧缩手段的初衷无疑都是从抑制流动性过剩层面来考量的。只要宏观层面的流动性过剩依然继续,而国家未能把流动性的资金准确地进行疏导,我们怎么面对仍将持续的货币紧缩政策?

  潘石屹说的显然是对的,恒大在告诉我们,今年的融资渠道将继续紧缩。但潘石屹现在显然很快乐,当前房地产企业当中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150亿的现金的企业毕竟不多。潘石屹或许有些幸运,毕竟其现在手中的资金更多的来自于去年下半年的成功IPO,但任志强卖掉手中的项目给潘石屹以换取现金就值得大家研究了。

  恰恰是在房价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激进的两个企业家在房地产市场疯狂的时候选择了最保守的策略——在企业经营时手中随时把握足够的现金。

  很多开发商对王石的“拐点论”表现出足够的不屑,但是大家是否意识到,一个成熟的企业是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策略的,万科在融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如何面对2007年扩张后的难题?

  他们选择的道路显然是通过先一轮的降价来触动市场达到现金回笼的目的,王石的“拐点论”不过是在为现金回笼和肯能出现的2008年的现实赢利低于预期赢利的而做好铺垫。毕竟在市场紧缩的情况之下,万科如何在2010年达到1000亿的销售目标。

  于是,恒大上市搁浅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是,它在告诉我们:2008年显然是一个现金决胜的年份。当然,潘石屹的另一层含义是,2008年,投资者更看好的也许是那些现金流充沛的企业,而非那些土地储备多的企业。

发稿:邬琼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