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管公司的诺亚方舟 长城联盟分食社区蛋糕(更新实录)
来源: [ 观点网 ] 时间: 15-05-24 23:49
评论
“大家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品牌,但不是说谁隶属于谁,没有产权关系,大家都是独立的主体。”
观点网 去年的这个时候,潘军讲了一个关于轻资产的故事后,把彩生活送进香港资本市场。
作为领头羊的万科也在今年表示,未来计划实现物业的全面市场化,并引入实业合伙人机制;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海地产亦宣布计划将物业打包分拆上市。
物业大蓝海的背景下,除了地产公司试图有所作为以外,那些本身专职物业管理的公司也在各显神通。
5月24日,由长城物业主导的一应云联盟大会于在深圳举行,长城物业董事长陈耀忠、首席组织官梁志军在会上接受了观点新媒体在内的众多媒体采访。
为什么要联盟?
一应云平台上聚合了物业企业60余家,涉及物业项目达1470个,物业管理面积3.3亿平方米,住户逾300万户。
基于对规模的诉求,长城物业选择了联盟的方式。据梁志军介绍,自2008年以后,长城物业每年市场增长速度都非常快,基本上超过1000万平米。最近几年开始加速,去年全年拓展了2300万平米。
“每年2300万平方米的增长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这个速度发展跟我们想要的还是不一样。因为再做十年才2.3亿平方米,再做一百年才23亿平方米,这个速度太慢了,所以我们用结盟的方式。”
在梁志军看来,现在做社区O2O没有10亿平方米的面积,流量是非常小的,也就是几十万户、上百万户的概念。
基于此,梁志军说:“不看好地产大鳄们纷纷去投资APP,拿自己那么多楼盘来实验,因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行业内惯用的并购手段,而是大费周章采用联盟的方法,梁志军表示:“并购也有并购的问题,毕竟并购的速度还是有限。我们采取的是结盟方式,通过一应云联盟平台把所有这些跟我们有同样理念、有同样需求的企业加入进来。”
他强调:“联盟更多的是大家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品牌,但不是说谁隶属于谁,没有产权关系,大家都是独立的主体。”
“从这一点上来讲,很多物业公司更愿意接受这个方式,因为毕竟愿意被别人收购的公司很少,还是有很多公司不愿意被别人并购。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被别人收购?除非想圈钱走人,这是另外一种方式。”
谈到如何选择加盟企业这一点,梁志军表示:“加入我们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更多还是基于大家对现在物业行业的经营理念和对未来O2O的看法,如果能够形成共识,我想就能够合作。”
归根结底,梁志军认为:“只有这样长城物业才能快速增加客户规模和需求密集度,如果我们的线下服务做得更好,用户有良好的体验,自然会产生粘性。用户粘性、用户规模还有集中度是O2O成功的关键,希望有更多的用户进来,才能玩转这个O2O。”
社区O2O
“所谓社区O2O,大家都说做得很好,但是在我的理解来看,还没有哪家是真正做得成功的。”这是陈耀忠谈到O2O现状的开场白。
“外面把O2O的概念炒得很火,做的人也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了很多O2O企业,没有看到真正让我们信服的。”
他说,做得成功的标准是客户除了交给物业公司物业费之外,物业公司额外能够获得多少收入。在平台里面,一天客户能够有10元的消费,那这个平台就成功了。从商业的思维来说一定是这样,社区O2O一定是物业收入之外的收入。
他也坦承,包括长城物业自身也是刚刚开始,但是公司已经做社区O2O做了很长时间,只是没有大面积铺开。另一方面看,算是比较成型的社区O2O,成型是比较系统化,线上怎么跟线下无缝对接,物业跟社商怎么进行融合。
“比如说个性化物业管理,还有业主个性化需求和物业管理标准化怎么样交融,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相对还是比较成型的。我们的系统性、逻辑性是比较强的,这一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梁志军则强调,现在大家都在说O2O,而且都在做APP,但是看到很多都是卖东西的。
具体到长城物业的O2O,梁志军认为公司的本质是“不想卖什么东西给业主,就希望通过这个来服务业主”。
“首先要保证基础的物业服务,而且在保证基础物业服务的同时,推出APP希望让更多业主有线上使用的习惯。我们从来不向业主主动推销和推荐,基础物业服务是最基本的保障。”
梁志军提到:“我们做社区O2O好还是重点在线下,不是在线上,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把线下的东西尽量做到让客户满意。”
在陈耀忠看来,未来的所谓社区O2O在今天没有太多的边界,也没有太多的定义,还是社区整体的运营商概念,还是围绕家庭、围绕业主所有需求来展开业务。
“当然物业公司不可能所有事都做,这就需要整合周边的商家资源,为业主提供服务。未来长城物业平台的搭建也会整合商家资源、客户资源,还有大数据资源。”
以下是社区O2O高峰论坛暨一应云联盟创始大会现场长城物业董事长陈耀忠、首席组织官梁志军群访实录:
现场提问:长城物业一应云平台于2012年创立,为什么选择现在开始拓展这方面的业务?
陈耀忠:作为社区的主要运营者,单纯做保安、保洁不行,所以要把观念改变过来,也就是我们提出的一切为社区生活服务,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客户需要什么价值,我们就提供什么价值,在提供价值的过程中我们获得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和价值观——“顾客满意经营”,我们所有的收入一定是要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第二方面,社区O2O这一块的逻辑关系,是平台迭代的不断完善,因为这个确实没有一个很成熟的东西借鉴,学习怎么跟物业结合在一起。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在思考,在改进,在迭代。还有我们员工意识的改变,这也需要时间。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一些小的范围内进行探索O2O,到4月份为止才真正开始在全公司推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做社区O2O做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没有大面积铺开。
所谓社区O2O,大家都说做得很好,但是在我的理解来看,还没有哪家是真正做得成功的。做得成功有什么标准呢,是客户那边除了交给你物业费之外,你额外能够获得多少收入。
比如说我们的平台里面,一天业主能够给10元的消费,物业公司就成功了,这个数字就很大了。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数据说话,这个O2O是不成功的。当然不是说追求收入的概念,但是从理性、从商业的思维来说一定是这样,社区O2O一定是物业收入之外的收入。
但是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能够说是很成功的所谓社区O2O,包括我们,也是刚刚开始。但是我们算是比较成型的社区O2O,我们说的成型是比较系统化,即线上怎么跟线下无缝对接,物业跟社商怎么进行融合。
比如说个性化物业管理,还有业主个性化需求和物业管理标准化怎么样交融,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相对还是比较成型的。我们的系统性、逻辑性是比较强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现场提问:资料说一应云联盟已经集合了几十家公司,其中物业公司和地产公司的比例是如何的?项目主要在哪些区域?
梁志军:现在62家公司里面只有一家地产公司,是绿地集团西南事业部,其余基本上都是以物业公司为主。因为实际上我们这个系统的最终使用者还是社区的物业服务操作者,而地产公司对此涉及不是很多。至于地域分布,全国各地都有项目。
现场提问:规模如果要想更大,怎么样去吸引小物业公司?
梁志军:最早我们设定标准的时候确实是对中小型物业公司来说的,但是从目前加入的公司来看也不全部是中小型物业公司。比如说佳兆业,佳兆业现在在管的面积有4000多万平方米,他们同样觉得一应云这个平台很不错,很适合他们。
其实加入我们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更多还是基于大家对现在物业行业的经营理念和对未来O2O的看法,如果能够形成共识,我想就能够合作,没有绝对的说要吸引中小型或者大型物业公司。当然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物业公司都有地产公司的支持,相对比较有钱,他也希望自己来开发平台。
现场提问:短期内有没有规模的目标?
梁志军:我们从2008年开始启动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到现在应该算是第二个五年规划。在这些五年规划期间,每年市场增长速度都非常快,基本上每年都会增长超过1000万平方米。
最近这几年也开始在加速,像2014年全年拓展了2300万平方米,从承接物业面积总量来说我们去年是全国第一名。未来几年,我们都会以不低于这样的速度在增加,这是第二点。
同时我想说第三点,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个一应云的联盟。现在O2O都很热,但是现在O2O有几个很核心的要素必须要满足。第一个是用户的粘性。
第二,要有足够的用户规模,用户的规模怎么来呢?首先要有社区规模,项目的数量。
第三,需求的密集度,光有规模还不够,社区最好是非常密集的。举个例子,公司目前已经有1亿平方米的管理面积,在国内基本上可以排前三名。现在进入46个城市做业务,所以这1亿平方米分到46个城市,每个城市也就是两三百万平方米,这样来看市场集中度是不够高的。
前面提的这三个要素,用户粘性、用户规模还有集中度,用户粘性肯定是跟顾客的体验直接相关的。后面两样是跟我们的市场拓展,以及合作的模式相关。
现在做O2O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大家正在用不同的模式扩展规模,比如说彩生活大家都知道,他上市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通过融资来进行并购。但是我们觉得并购也有并购的问题,毕竟并购的速度还是有限。我们采取的是结盟方式,通过一应云联盟平台把所有这些跟我们有同样理念、有同样需求的企业加入进来。
联盟更多的是大家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品牌,但不是说谁隶属于谁,没有产权关系,大家都是独立的主体。
从这一点上来讲,很多物业公司更愿意接受这个方式,因为毕竟愿意被别人收购的公司很少,还是有很多公司不愿意被别人并购。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被别人收购?除非想圈钱走人,这是另外一种方式。
所以现在长城物业选择了用联盟的方式快速拓展,如果按照原来的速度发展,每年2300万平方米的增长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这个速度发展跟我们想要的还是不一样。因为再做十年才2.3亿平方米,再做一百年才23亿平方米,这个速度太慢了,所以我们用结盟的方式。通过结盟的方式,去年到目前一年的时间,已经有接近2亿平方米的面积,这样的方式会更快。
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这样长城物业才能快速增加客户规模和需求密集度,如果我们的线下服务做得更好,用户有良好的体验,自然会产生粘性。用户粘性、用户规模还有集中度是O2O成功的关键,希望有更多的用户进来,才能玩转这个O2O。
外面把O2O的概念炒得很火,做的人也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了很多O2O企业,没有看到真正让我们信服的。当然不是说我们狂妄自大,在某些垂直领域可能有公司做得很好,他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很好,但是真正的O2O平台里面现在没有看到让我们特别信服的。
至于物业行业的利润,物业行业绝对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实际的利润率还是比较低的。如果做住宅,我想能够达到5%的利润率就已经很高了。
现场提问:你们往客户家里推APP吗?
梁志军:现在大家都在说O2O,而且大家都在做APP,比如说现在看到很多APP都是卖东西的。而长城物业现在本身推这个O2O的本质是,不想卖什么东西给业主,就希望通过这个东西来服务业主。如果业主觉得在这里投诉很方便,物业的基础服务做得很好,APP这里有好东西,直接下单买也是更好的。
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基本商业逻辑是这样的,首先要保证基础的物业服务,而且在保证基础物业服务的同时,推出APP希望让更多业主有线上使用的习惯。如正好家里缺袋米或者缺盐,就可以下单,我们从来不向业主主动推销和推荐,基础物业服务是最基本的保障。
现场提问:公司做这一块业务有什么优势,对未来社区O2O有什么打算?如果把线下做好了,怎么样和线上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陈耀忠:其实我们不要把社区O2O按照做生意的方法做,而是要回到客户需求这个本质上来。
长城物业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做社区O2O好还是重点在线下,不是在线上,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尽快做到让客户满意。所以公司在今年推出客户管家服务,这个客户管家里面对客户所有的需求都要受理,而且会跟踪,这个很重要。
第二,一定要把员工的观点改变,一定要围绕社区生活所需,社区里面客户有什么需求,我们都要尽量去满足他。
未来的所谓社区O2O在今天没有太多的边界,也没有太多的定义,还是社区整体的运营商概念,还是围绕家庭,围绕业主所有需求,围绕这个点来展开所有业务。
当然物业公司不可能所有事都做,这就需要整合周边的商家资源,为业主提供服务。未来长城物业平台的搭建也会整合商家资源、客户资源,还有大数据资源。
梁志军:现在有很多的地产公司都开始进入O2O,像万科、保利、龙湖等等。但是在研究的商业逻辑来看,我是不看好他们的。
社区O2O的三大关键要素,第二项是用户规模和用户需求度,这些地产公司以万科为例,现在是9000万平方米,而我们现在是1亿平方米的管理面积,略多一些。现在全国的市场房屋保有量是140亿平方米,拿1亿平方米来算,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连市场份额1%都没有达到,而美国最大的物业管理公司市场份额也只有4%。
所以在我们看来,这些大鳄都认为自己有钱,拿自己那么多楼盘来实验,但其实还远远不够。现在做社区O2O,如果没有10亿平方米的面积,用互联网流量的观点来看,流量是非常小的,也就是几十万户,上百万户的概念。所以不看好那些大鳄们纷纷去投资,有钱是一回事,但是商业逻辑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想补充的一点。
物管公司的诺亚方舟 长城联盟分食社区蛋糕(更新实录)
2015-05-24 23:49
中海锦城4万“戏码” 深圳楼市追高入市狂欢的传奇
2015-05-24 23:48
成都“准地王”流拍 朗诗切入试水小股操盘
2015-05-24 23:47
缤纷天地能否缤纷?绿地广州“伴生”凯德的商业阵痛
2015-05-24 23:45
地产乌托邦 富豪潘苏通166亿美金财富蒸发背后
2015-05-24 23:44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