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周一至周五  24小时更新

2014城市论坛厦门行观点答问:新经济常态与房地产政策转变

来源: [ 观点网 ]      时间: 14-10-16 10:35

经济新常态、正政策调整进行时,如何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看清楚房地产行业的不同未来。

  答问主题:新经济常态与房地产政策转变

  主持嘉宾:厦门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厦门均和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崎先生。

  答问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先生,恒亿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建平先生。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王崎先生主持本次的观点答问。

  王崎:我首先想陈老师提问,我们从2008年底到现在经过了八年的抗战,地产商在八年对抗,这八成也是可以摘果子的时候,新常态是什么样?我刚刚从德国回来,在德国买房首付15%到20%就够了,贷款利率2%,但中国房奴的成本非常高,未来进一步的降息是肯定的,这会为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陈淮:我们先理清两个界限,因为德国、欧盟、美国、日本已经和房地产达成了长期均衡,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老百姓已经成了中产阶级,已经具备了资产核心能力。我们大多数人买不起房,首先不是因为利率高、首付多或者是房价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不具备资产能力,他们的收入都用来不动产的一部分,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别把利率的高低和买得起房子混在一块,买得起房,城市化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因素,利率的变化是短期因素,一年变三四回很正常,利率是个市场化的杠杆,不是政府可以拨动的算盘珠。至于说什么是新常态?简而言之,市场之手取在政府之手,过去十年和政策博弈,今后十年是要和市场、竞争对手、消费群体、技术进步来博弈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生存法则,从2003年初起,有一年半的时间没有什么政策来限制你发展,而市场自己运行。市场的单向发展扩张,比如说规格、价格单向发展,变为反复波动,总体会不会扩张呢?更多的房地产规模还有一个很长的抗张期,总体价格会不会涨?二十年后的房价会远远高于目前,但这个过程会经过反复地波动,而不会单向波动。我们习惯于表面的供不应求,习惯于抢购。房地产市场要三到五年的供给需求,才能说明供和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用一个月的销售量同比环比来说明供求对比的变化,但是我们处在一个过去老百姓严重住房困难的住房饥渴状态向改善性需求的转变,过剩、观望都有可能成为常态。

  最后,改革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以及互联网技术进步给我们提出的挑战,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新常态,谢谢!

  王崎:接下来向恒亿郭总提一个问题,作为老牌开发商,怎么看待新城镇化的议题作为房地产新的护身符,未来有什么更好的想象力?我觉得今年是一个政策的拐点,今年行政干预政策退出是市场逼,开发商比政府来得淡定,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想法?

  郭建平:我们也在城镇化方面也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也去跟地方官员交流,很多东西是要靠政府,美国的城镇化做得好是因为政府有投入,如果政府在这方面没有引导,没有基础设施投入,这个城镇化进行下去就有一定的难度,未来十年中国要考虑新的经济增长。

  王崎:陈老师对我们厦门这个城市很熟悉,作为城市的CEO政府做得很好,接下来今年是厦门地铁元年,大家可以想象未来地铁承载对市场的推动,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已经规划了三条线,我们跟周边的城市城市一体化,厦门市政府做得可圈可点,对厦门的市场消费投资,陈老师还有什么见解?

  陈淮:厦门的资源非常有限,岛外的地都已经争先恐后了,更何况岛内,不可能多修了地铁就会多盖房子,资源的稀缺程度会逐步显现,而且越来越强烈的显现。一个城市假如价格降了10个百分点,需求会增加多少?可能比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不仅本城很多人买不起房子,而且有很多人想从岛外搬到岛内,从异地搬到本城,中国城镇化是长期看好的。

  中国有四个板块是政府不遗余力,中央政府要管,包括地铁、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需要大力投入,给你钱补贴,一个是新疆,中国特殊的国际关系,我们并不止是厦门和厦门市政府,整个海峡西岸的城市群。

  王崎:谢谢大家!

审校:劳蓉蓉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