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地产基本面进入战略僵持第二阶段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4-09-17 12:21

新开工的单月正增长非但不和开发投资下降矛盾,反而是开发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的表现。新开工规模提升是真实的,但新开工规模的提升不仅不能预示开发投资将回暖,反而代表未来开发投资将继续进一步下降。

新开工的单月正增长非但不和开发投资下降矛盾,反而是开发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的表现。新开工规模提升是真实的,但新开工规模的提升不仅不能预示开发投资将回暖,反而代表未来开发投资将继续进一步下降。

  地产基本面进入战略僵持第二阶段

  事项: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前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评论:

  开发投资继续下滑,企业整体投资热情很悲观

  2014年前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97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2%,也是2010年以来开发投资同比累计增速最低点。8月单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9%,较之7月单月增速继续下降。

  恰如我们在上个月月报所预测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继续下降,却伴随着房屋新开工的继续单月同比正增长。2014年8月,房屋新开工同比增长6.2%,推动前8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的累积降幅继续收窄到只同比下降10.5%。

  在上一期的月度数据点评中,我们根据长期跟踪地产开发数据的经验和对地产行业的微观调研,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一般观点的独特看法:新开工的单月正增长非但不和开发投资下降矛盾,反而是开发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的表现。新开工规模提升是真实的,但新开工规模的提升不仅不能预示开发投资将回暖,反而代表未来开发投资将继续进一步下降。2014年8月的数据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当时的推论。

  专题讨论:为什么新开工数据的回暖不意味着开发投资即将恢复

  如果我们人为把企业的投资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拿地到开工之前;第二个阶段是从开工到取得销售资格;第三个阶段是从取得销售资格到竣工,我们可以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第二个阶段的投资开支弹性最大。开发企业拿地,一般就意味着地价款按照合同支付——很难出现在开工后一直不支付地价款的情形。开发企业要竣工交付房屋,基本意味着企业需要把工程款付给建筑商。可是,当企业取得土地以后,到取得销售许可证之前,企业确实有可能以让建筑商适当垫资的方式扩大开工。而且这种垫资也是适度的,企业只需要申领开工许可证,并积极促成楼盘达到或接近可销售状态——并不需要大规模进行施工投入。绝大多数地方的预售条件并不高,很多地方随着市场转差在预售证的发放方面也控制不严格。因此,理论上来说,企业完全有可能在不大规模扩大投资的情况之下,尽可能把大量的土地开工,并增加可销售资源。

  这可能是2014年我们遇到的情况。

  和2008年不同,目前土地和资金成本占总开发成本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时候企业将土地维持在未开工状态代价是很大的。如果房价不能明显上涨,企业无非就是节省了一些施工的投入,却不可能有销售现金的回流。所以,绝大多数企业无意保留大规模的未开工土地,反而将尽可能多的项目推进到可销售状态——至少是临近可销售状态。当然,在这些项目达到这一状态后,企业就没有动力继续加大投入了,所以从开工到竣工的周期是越来越长的。

  这并不是对行业未来有信心的表现,恰恰是对于行业中长期毫无信心,期望尽可能把握一些短期的去化窗口积极销售的表现。

  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2014年8月运行数据点评:地产基本面进入战略僵持第二阶段

审校:刘满桃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