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集团:从杭州、常州楼盘降价看库存压力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4-02-24 23:05

目前尚未形成全市的楼盘降价跟风潮,但后市供应压力较大的区域,我们认为降价促销的压力更为凸显。  

  上周,新闻媒体纷纷爆出杭州、常州楼盘大幅降价,中原集团研究中心分别就两个城市进行了分析和电话调研,同时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供应和库存情况进行了分析梳理。分析结果显示,一,市场存量大,库存有压力的城市风险较大;二,前期房价过快上涨,目前及未来新增供应较为集中的区域更须引起警惕。

  一、杭州、常州降价对比

  杭州为浙江省会,在我们城市定义中属于二线发达城市,对浙江本省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常州隶属江苏,为我们定义的三线城市,市场需求以本地为主,常州楼市一直处于沪宁沿线中几个城市的价格洼地,加上不限购也吸引了部分周边城市居民来此购房。

  尽管从城市层面来看,杭州和常州有很大的不同,但两地的商品房库存都创新高。据中原地产统计,杭州2013年末存量突破11万套,约1464万方,同比2012年末存量面积增加41.05%;2013年末常州商品房可售余量达1173.82万平米,可售周期近20个月。

  目前尚未形成全市的楼盘降价跟风潮,但后市供应压力较大的区域,我们认为降价促销的压力更为凸显。

  二、全国库存压力上升,三四线消化周期堪忧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2012及2013年全国住宅待售面积增幅逼近40%,远远超越了住宅的销售增速。因此,从全国市场来看,存量压力确实在增大。

  同时,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统计了16个城市的可售量,除4大一线城市当前存量低于1年前,其余城市均比2012年末水平高。

  若按最近6个月的平均销售面积计算各城市的存量消化周期,各类城市近期都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一线城市较一年前增幅较小,三四线城市增幅最大。这一结论与我们对市场的直观认识相符,即一线城市整体供不应求,存量压力小;而三四线城市供大于求,存量压力大,其中青岛、福州等地可售面积消化周期超过12个月。

  

  注:“可售面积”指批准销售面积,来自各地房地产交易中心,其中包括可售期房与可售现房

  上述16个城市中,包括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二线城市:南京、杭州、苏州/三四线城市:青岛、厦门、福州、南昌、合肥、南宁、惠州、莆田、三明

  数据来源:各地房地产交易中心,中原集团研究中心

  三、一线城市供不应求 销售情况尚乐观

  为了判断市场的供应,中原集团研究中心分析对比了全国40个主要城市最近五年(2009~2013年前11个月)的住宅用地供应可建面积与住宅销售量,发现城市间供求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土地供应与住宅销售存在1-2年的时间差,但把统计范围放大到5年的周期后,时间偏差的影响减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城市趋势上的变化。

  一线城市在最近五年普遍存在含住用地(纯住宅用地与商住用地,下同)供应不足的行情,5年累计供地销售比仅为81%;而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则土地供应过剩,均明显高于100%。分时间段看的话,二线城市在2010年土地供应达到峰值,大幅超过当年住宅销售面积;而三四线城市则在2011年达到峰值。在2010年后,二三四线城市每年都保持着土地供应大于住宅销售的水平,意味着这些城市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总量是每年持续增加的。

  分城市来看,二线城市中的大连、武汉和三四线城市中的唐山、哈尔滨、昆明、贵阳、长春等城市均存在严重的土地可售面积过量问题。而四大一线城市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均处在供应不足的状态。

  当然,除了土地供应外,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也是决定住宅需求的关键因素。上述城市中,一线城市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决定了未来供不应求的状态仍将延续;而部分二线省会城市也有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供地过多的风险;对于那些本地人口增长已经放缓,但前期土地供应过多的二三四线城市,我们认为未来房价下跌的可能性极高。

  注:新增可建面积 = 当年含住用地成交建筑面积 - 当年新建住宅成交面积;

  购地销售比 = 当年含住用地成交建筑面积 / 当年新建住宅成交面积

  数据来源:中原集团研究中心

  注:本表仅统计各地“招拍挂”土地出让面积,未包括协议出让

  深圳近年来住宅用地供应方式主要是旧城改造,这部分供应未体现在本表数据中;

  武汉近几年推行城中村改造,造成土地供应量较大。

  数据来源:中原集团研究中心

发稿:中原集团审校:劳蓉蓉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