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之年” , G30总评榜 , 中骏上市,观点新媒体,观点网,每日要闻,房地产新闻,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地产博客,地产精英,观点,房地产行业网站,地产中国,华南楼事,居家时代,上市公司,建筑城市,研究院" name="keywords">
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侯麦:描摹着不合时宜的恋人絮语

  他探讨的主题实是在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尚未成形的年代,人们如何一面恪守宗教教导的一夫一妻、忠贞、守信准则,一面应对来自人性的、欲望的诱惑。

  若用一个词去概括法国导演侯麦(éric Rohmer)拍了一辈子的电影主题,最恰当大概莫过于罗兰·巴特的书名:恋人絮语。自始至终,他将镜头对准那些从不超过四十岁的男男女女们,以细腻的镜 头和永不停息的对白展示爱情的萌发,以及此后反反复复的思考和挣扎习惯了用身体激情说话的美国人常惊讶地评论其电影里的人物:“好像只在头脑里谈恋爱就够了!”诚然,这些主人公们宁可坐在一起探讨康德的先验主义,或者帕斯卡的信神赌注,也鲜见在肢体欲望上有什么表示。侯麦的回答是:“我不是要探讨人们做什 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

  有评论戏称其人物堪称“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人人滔滔不绝剖析自己的内心,却难以在行动上更进一步。或许这是中产阶级的通病──怜惜自我,不忍扼杀欲望,却又害怕冒险,不肯为突发的感情颠覆原有的生活。

  侯麦对这个主题如此感兴趣,以至于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描摹同类桥段。仿佛担心观众不能体会,干脆换角度多拍几次给你看。他常常用几个故事组成一个系列,并狡猾地称“批评系列电影中的一部,总比批评一部独立的作品要难得多。”

  “六个道德故事”系列都在描写已婚或正在追求女友的男人,遇到另一个颇打动人心的女人,如何向往又自我克制,最终回到原来轨道。“喜剧和谚语”系列也 是六个故事,从男性视角切换到女性,详述其中期待与失落的波折。“人间四季”系列则分别讲述与四季相对应的不同爱情,如春天的故事是爱情的萌动,冬天的故 事则是漫长孤独的等待。

  主人公常常是在度假,永不会为生计烦忧,场景则常见清凉的海滩、幽静的山林,或者雅致的别墅。男女们相遇、对谈,没有剧烈的矛盾,没有曲折的情节。一如小津电影给人的印象,平淡而有滋味。一部剖析侯麦电影的专著题目切中精髓:《也许并没有故事》。

  这样的古典主义审美情趣也许可以部分归因于侯麦的罗马天主教家庭背景。他探讨的主题实是在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尚未成形的年代,人们如何一面恪守宗 教教导的一夫一妻、忠贞、守信准则,一面应对来自人性的、欲望的诱惑。影片的主角绝大部分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最终靠着道德力量“重回正途”。

  这种平和很难让人将其归入法国电影新浪潮名下——想想戈达尔、特吕弗,他们的类型电影多么有冲劲、反传统和无所顾忌。然他恰是新浪潮的主力一员,比他小十几岁的特吕弗等人尊其为老大哥,更有评论者冠之以“新浪潮之父”。

  所谓新浪潮一代本是一群在当时电影资料馆看类型片长大的年轻人搞出的名堂,他们不满意那些靠改变文学名著为生的老导演们慢吞吞的呆板调子,并在杂志 《电影手册》上大肆点名批评。侯麦便是《电影手册》上最知名的五大影评人之一,另外四人是戈达尔、特吕弗、里维特、夏布洛尔。

  1957年开始,侯麦担任了《电影手册》主编,与其他几位一起致力于“作者论”的建立——创作者应该拿起“摄影机的笔”,拍自己的故事,就像信仰和日 记一样,用第一人称来表达。与此同时,他在这批人中最早开始短片实验,1950年便拍摄《无赖日记》,第一部长片《狮子座》在1959年拍完,可惜票房和 口碑都乏善可陈。

  他的小辈们慢慢走上前台,特吕弗拿出《四百下》,戈达尔拍了《筋疲力尽》,一鸣惊人。1958年到1962年间,法国一共出现了97部新作,《电影手 册》五虎将就拍了32部。有媒体记者将这一系列现象命名为“新浪潮”,并迅速在全世界 引起反响,引发了德国、日本乃至香港、台湾的新浪潮运动。(徐克、许鞍华、谭家明、严浩位列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之列,侯孝贤、杨德昌也明显带有作者电影的 风范。)

  小说家及教师出身的侯麦始终在坚持自己的选择,1960年代初,他开始拍摄“六个道德故事”,直到1967年,系列中的《女收藏家》才获得盛名,斩获 当年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69年,侯麦早期的重要作品《慕德家的一夜》完成,获得1970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1971年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 提名。

  1980年代,侯麦推出“喜剧与谚语”系列,每一部作品围绕法国的一条谚语或格言展开,如《圆月映花都》选取“有两栋房子的人失去了他的头脑,有两个 女人的男人失去了他的灵魂。”《沙滩上的宝莲》里则是“说多错多”。这个系列大受好评,其中《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绿光》获得威尼 斯金狮奖。

  1990年代,侯麦以七十高龄完成了他最好的一批作品:“人间四季”。他将主人公的欢喜忧愁置于季节的漫长延展中,一切幸福与不幸在时间面前都变得没 那么重要,于是人生可以不必执着于一时的苦乐。他当之无愧是新浪潮一代中创作力最持久、电影观念最坚定的导演,到晚年也不改其风格。

  除却少数几部片子依赖即兴对话,大部分作品都是侯麦自己撰写剧本的。在价值观变动如此剧烈的时代,他却始终能契合年轻人的心境,是罕见的年龄越大人生观越年轻的导演。

  电影之外的侯麦并不为人所知,如同侯麦也仅仅是他的笔名而已。他有意要将私人生活和专业生活分隔,甚至他的母亲和妻子也不知道他是电影导演,一直以为他在经营某种并不怎么盈利的生意。

  在有限的个人报道里,人们得知他出生于1920年,原名让-马里·莫里斯·舍热(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笔名取自他喜爱的导演埃里克·斯特劳亨(Eric von Stroheim)和小说家萨克斯·侯麦(Sax Rohmer)——后者是傅满洲系列的作者。

  至于他的出生日期具体是3月21日还是4月4日,出生地在法国东部抑或西部,至今仍有争议,因为他本人甚至给出过不同的答案。他一般拒绝接受采访,认 为所要表达的已通过电影展示。某次去纽约参加电影首映,还特别贴上小胡子以防被媒体揪住。在2001年一家刊物的报道中,他被描述为“消费时代的‘禁欲’ 主义者”,因为他不用手机,没有汽车,办公室也看不到任何装饰性物品。

  可以想见,他的片子也并不卖钱,这些年能一直存活下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补贴,更主要仰赖于大众的支持。当然这支持并不很大,但是好在我的片子也不需要 太大成本。”他的作品完全是极简主义:采用自然光,非专业演员,普通的推拉摇移镜头,极度限制音乐的使用,因为没有多余的胶片,所有镜头只拍一条。被称之 为侯麦最伟大的作品的《绿光》——也是唯一一部获得三大电影节大奖的——甚至全组加上他自己只有四个工作人员,连剧本都没有……

  或许,这恰是侯麦与新浪潮精神最一脉贯通之处:独立与自由。他一生拍摄低成本艺术电影,不依靠庞大的电影工业系统,不向商业社会和票房数据妥协(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后来都改拍比较商业性的影片),不受政治压力束缚,永远塑造着自己心仪的精神家园。

  这一点恰可成为中国电影的借鉴之处,诸多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王小帅都声称自己颇受侯麦影响,大概也反映出他们希望有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的愿望。

  2010年1月11日,侯麦于巴黎一家医院辞世,病因不详,享年89岁。他一生拍摄了长短片五十多部,最后一部作品《男神和女神的罗曼史》于2007年推出,描绘公元5世纪的牧羊人情侣生活。

  影片以优雅的风格在幽静的原野风光中重建注重承诺、责任的爱情观,给老导演的创作生涯画上了相称的句号。然而有大量的观众抱怨看不懂,因为对白太多、 人物太矫情、情节进展太慢……速食时代里古典爱情观已死,继续坚持这种艺术观的大师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又如此令人敬佩和仰视。

 

相关文章

·猛虎下山百兽自惊 10/02/09

·2010好莱坞“复古年” 10/02/07

·四川中原:2010年1月成都市场简报 10/02/07

·中骏置业香港挂牌 开盘价2.48港元 10/02/05

·“住白天鹅”不如“食白天鹅” 10/02/0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