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国务秘书吕特克·达尔德鲁普,1992年时任柏林城市规划局负责人,主要任务就是重建柏林,使之成为德国统一后的新首都。谈起当时的情景,他在接受专访时说:“那时候真的是白手起家,整个部门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从没有感受到压力,因为国家统一后最重要的任务落在我的身上,这是我的荣耀。我做了每个德国人都想做的事情,那就是让柏林重生。”
9月的一天,上海浦东世博园区,53岁的德国人吕特克·达尔德鲁普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若有所思。在他面前的这片土地上,世博德国馆正在加快建设中。这不是达尔德鲁普第一次来中国。
此次造访,他的身份是德国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国务秘书,德国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首席智囊。简言之,他的职责就是管理德国的城市规划、交通建设。
亲临施工现场,一块块方砖、一根根钢筋,甚至雨中泛着泥土气息的空气,都让达尔德鲁普异常兴奋。在返回市中心的汽车中,他仍然把头扭向车窗外,默默地看着飞驰而过的工地、行人、车辆、高架和霓虹灯。
坐在临时用于采访的办公室,达尔德鲁普迫不及待地松了松领口,解开了西装的钮扣。尽管秋雨中的上海已经有些凉意,但是达尔德鲁普的鬓角上已经挂满汗水。他的助理说,刚刚参观完上海城市建设,国务秘书先生很兴奋,以至于不得不更改采访时间。
而更让达尔德鲁普兴奋的是,“上海,让我看到了未来,也使我想起了过去。”达尔德鲁普所言的“过去”,即东西德统一之后,柏林市再次作为德国首都的重生。当时,他是整个柏林改造计划的总规划师。
“我的任务就是重建柏林”
柏林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是在1244年。那时,它只不过是施普雷河东岸岛上的一座小城。
在达尔德鲁普眼中,柏林的辉煌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的魏玛共和国。1919年,一战失败后,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成立。政治的进步和魏玛政府有意识将柏林建设成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推动柏林城逐渐从一个由千百村落组成的粗鄙“乡下”,变成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那时,柏林在科学、人文、艺术上的辉煌表现,让其成为当时都市发展的先锋。
上世纪四十年代,希特勒专制下的德国,在城市建筑上也开始转向,柏林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那种冷酷的、怪诞简陋的法西斯式建筑。此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几乎摧毁了柏林的一切。曾经寸土寸金的拥挤街区,战后都变成了荒芜的空地。
此后,柏林人还没来得及修复一切,日耳曼民族却被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处于其中的柏林也被一分为二。此后的四十多年,近在咫尺的东西柏林,在建筑风格上却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和所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德国战后一代一样,尽管达尔德鲁普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他却目睹了战后德国的满目疮痍。从小,“振兴德国”就成为达尔德鲁普的理想。达尔德鲁普回忆说,他的人生转折点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终于知道空谈是没有办法实现德国理想的,我需要学习更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和技术。”
抱着这样的想法,1976年,达尔德鲁普开始在多特蒙德大学主修城市和地区规划设计专业。1980年,年轻的他即获得了象征德国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奖项“SchinkelPrize”。
达尔德鲁普从不否认,他就是为建筑而生的。相比于自己的政客身份,他更认同自己是一名建筑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
1982年,达尔德鲁普成为一名普通的市政建设实习生;三年后,他荣升为法兰克福城市发展规划负责人。1992年的一纸调令改变了达尔德鲁普的个人命运,那一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城市规划局负责人。
1989年,东西德统一,柏林城再度拥有她的全貌。1991年,统一之后的德国联邦议院决定,将首都从原西德的波恩迁往柏林。新成立的柏林城市规划局,主要任务就是重建柏林,使之成为德国统一之后的新首都。
谈起当时的情景,一直非常严肃的达尔德鲁普意外地笑了起来。他说,“那时候真的是白手起家,整个部门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从没有感受到压力,因为国家统一后最重要的任务落在我的身上,这是我的荣耀,让我振奋。我做了每个德国人都想做的事情,那就是让柏林重生。”
“用政治粘合城区的做法,可能是柏林的首创”
在重建柏林的项目启动之初,达尔德鲁普身边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帮手,但他却面对着许多严苛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安置从波恩迁来柏林的各个政府部门。因为前西德政府的高层政治机构大多设置于波恩,统一后的首都柏林,必须增设一系列的政治性建筑物。
“我们当时这样进行城市规划,首先我们会把我们初步的城市规划计划公布出来,市民们可以将自己的看法通过政府部门反馈给我们。”那时,达尔德鲁普一方面作为工程技术专家,负责所有项目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他又担任了政府的代言人,深入民间和市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有时候,我会主持一系列讨论会,邀请公众、媒体参加到我们的内部讨论中,这些都直接影响最后规划书的出台。可以说,今天的柏林城很大一部分来自民意的选择。”
言谈间,达尔德鲁普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兴致勃勃地画起了柏林地图。一条河流、一道围墙、几条街道,他几乎可以快速在纸上复制出整个柏林。
达尔德鲁普的得意之作,是将众多政府建筑比如联邦议会、总理府、总统府、内政部和交通建设部等重要政府部门,分散地置于柏林的居民区中。为此,柏林市政府甚至规定,建筑用地必须以街块为单位,凡是报批的规划都必须预留20%以上的住宅用地。达尔德鲁普说,这么做是为了让柏林人不会感觉到政治的高高在上。
统一后的德国新政府还希望通过建筑来模糊柏林的伤疤。达尔德鲁普在东西柏林曾经的分界线附近,即弧形的施普雷河畔建起了一系列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其中包括联邦议员的办公大楼,联邦总理府,“它们看起来像一条走廊,紧紧联系着东西两片区域。这种用政治粘合城区的做法,可能是柏林的首创。”他说。
在当时的柏林城市建设改造中,有两个起重要作用的原则。其一,鼓励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不是过于简单化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对立,鼓励城市的建筑、街区、街道、广场等单独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展的同时,根据城市的历史和精神所形成的秩序结合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来。其二,柏林历史上形成的道路格局应该得到尊重并尽可能重建;建筑形象以古典的“柏林式建筑”为主。
曾经有人说,判断东、西柏林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街面建筑,西柏林的建筑主要为欧式,楼层不高,却精雕细琢;而东柏林的建筑以苏式为主,那是一座座四四方方庞大的建筑,高大而威严。达尔德鲁普告诉记者,经过他们的重新规划和改建,“如今,外地游客去柏林,他们已经很难分辨得出哪里是东德哪里是西德。”“所以,我很满足,可以说,我成功地实现了最初的构想:让东西柏林通过建筑实现融合。”
·地产狂人孙宏斌再战江湖 将每次变化当作机会 09/12/06
·华尔街的“遗毒” 09/12/06
·王石:房地产泡沫可能扩散 09/12/06
·中原地产:(11月23日—11月29日)住宅周报 09/12/06
·中原地产:(11月23日—11月29日)土地周报 0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