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Google Wave会改变什么?

  开发者将Google正在测试的新产品GoogleWave称为“21世纪的电子邮件”。这个融合了目前几乎所有网络交流形态的产品,到底会改变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社交网站、论坛,还是聊天室?或许,它致力改变的是整个网络交流的形态?

  Google今年5月公布的新服务GoogleWave,直到最近一个月里,才随着受邀体验者的增加,而慢慢揭开面纱,真正成为了互联网的热门话题。

  仅从此前已知的信息来看,Wave不仅神秘,而且对普通网民来说实在不算友好。我试试用官方公布的术语来叙述一下它的功能——Wave是GoogleWave的核心。它可以代表一个会话,就像是几封电子邮件,或者是MSN上的一次聊天(或是基于同一内容的几次聊天)。你可以把一条Wave拆分成更细微的单位,Wavelet,也可以把Wavelet拆分成Blip——单独的消息。(为了避免这段说明太过复杂,我就不提Blip可以以children的身份附加在其它Blip上面了)Blip所包含的文本和文件被称为Document。用户在使用Wave时,可以用到一些额外的拓展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分为Gadgets和Robots两种。

  别担心,接下来不会有比这更复杂的段落了。

  用一句话来概括GoogleWave:它是一个试图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聊天室、网盘、社交网络、百科全书、论坛等现有网络服务高效地改进并融合在一起的网络工具。换作是别人提出这个计划,恐怕都会遭人耻笑,但当Google摆出Wave的蓝图时,它却显得如此令人好奇。

  假如电子邮件是今天发明的

  关于Wave,最响亮的豪言壮语来自一个项目开发者:“如果Email是今天发明的,它就会是这个样子。”于是,善于捕风捉影的网民和博客便将Wave的最大使命,解读为对现有的电子邮件的“革命”。

  从理念到已知的特性,Wave确实具备了一些足以令它成为“下一代电子邮件”的潜力。它比电子邮件更具时效性(实时性),在一个页面里,你可以看到正在交流的对方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想说的话,或是直接将附件拖到公共空间里来;它完美具备了电子邮件“证据”式的档案功能GoogleWave的logo,并将其升级到了“用户进行过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回放”的程度;它可以复制电子邮件两人私密对话的功能,亦可以将更多使用者加入到交流中来。仅从功能上来看,Wave取代电子邮件似乎毫无问题,但电子邮件今天的地位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最起码的,基于安全性的原因,很多公司使用的都是自己的专门邮箱,他们恐怕很难接受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在私人应用领域,Wave可以把用户花在电子邮件上的精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但完全取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Wave有一个分成三栏的主界面。最左边一栏较窄,显示的主要是一些导航类的工具,类似于电子邮箱里的收件箱和发件箱,以及联络人信息等;中间一栏可自定义性比较强,可以是过往信息的存档,也可以是维基百科式的资料集;最右边的一栏则是正在发生的对话,也就是Wave。具有Google一贯风格的界面非常简洁。但即使是这个界面,对于一般网民来说恐怕也显得过于复杂了。TechCrunch的试用报告上说,Wave绝对是一款不亲手使用就很难搞懂它的意义的产品。我个人则比较好奇,会有多少人亲手试试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搞懂了它,然后马上扔到一边。以我的个人体验,它可以说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入门和研究才能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的服务,必须承认,这类产品很难打动一般网民。

  还记得前面那段晦涩难读的术语吗?每个对话、句子甚至单词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恐怕意味着开发者和用户将可以基于一段对话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来“大作文章”。在大多数评论者眼中,比起Google现在公布的官方功能,Wave最美妙的部分是它开放的系统。Wave把用户的交流聚合起来,并分拆成不同层级的大小单元,至于它接下来能实现些什么,现在可能谁也想不到。而且,已经有几千个第三方开发者在为之努力了。

  ChromeOS的端倪

  令人震惊甚至有些“大而不当”的开发理念、巨大的野心(Wave象征的,是不是下一波网络潮流?这么推测的不光是我一个人)、吉凶不定但令人期待的未来,这就是Wave目前给我的所有印象。在投入实际使用之前,它的潜力实在很难评估。打个比方,十个人在用的Twitter和一个班级在玩的Facebook能有多大意思?

  现在猜测Wave的命运是无稽之谈,但有一些趋势则是显而易见的。在Wave正式开始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它的一些概念和思路将毫无疑问会被局部抄袭,变成一个既有产品的新功能,或者干脆是一个全新的服务。依靠这个前卫又强势的服务,Google将再次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一次改革,掀起一波潮流,就像Gmail对QQ邮箱的影响那样。这些衍生产品不太可能直接抄袭整个Wave,而是从中获得可能成功的要素。在这个网络上,很难有人比Google更激进了。

  有趣的是,在第一次看到GoogleWave目前的形态时,我对它的印象就是“即时通讯工具杀手”,而不是下一代电子邮件。它的很多功能都更接近现有的即时通讯工具。即时通讯工具比电子邮件更容易改变,也不断在寻求一些效率低下的“改进”。拿今天的MSN或QQ与最早的OICQ甚至IRC对比一下,这些产品即便连外观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的确,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传送文件,可以用视频和音频取代文字,但它们发展的脚步还是太慢了。谁还记得MSN更新的上一个杀手级功能是什么?是“签名档”还是好友列表底部那个骚扰性质的“动态更新”?相对而言,反而是务实的QQ,早就实现了更实用的群、贴图等功能。即时聊天工具领域会不会在Wave的影响下发生一次“无心插柳”性质的革命呢?

  关于GoogleWave,最令人无法忽视的一点是它的便利性。不用在电脑上安装任何软件,只需要一个浏览器(顺便一提,它在IE下表现很差)和一个Google账号就能使用。仔细想想,似乎能从Wave身上瞥见Google的操作系统ChromeOS的一些端倪。在那个操作系统里,人们将在浏览器里完成绝大部分的操作。目前,对ChromeOS的主要担忧是数据如何储存、网络功能是否足够、一些还不能在网上做的事情怎么办?如果Wave是Google的答案,那他们的打算,应该是用一些更先进和更酷的功能,把人们从硬盘拉到“云”端上去吧。

相关文章

·奢侈网络行的新创意 09/10/19

·世界上人均名牌最多的国家 09/10/14

·硅谷的灵魂之战 09/10/14

·西方金融学术界错在哪? 09/10/11

·别在股市上陷得太深 09/09/2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