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春、靓丽、时尚的女孩子,在大学校园旁卖起冰糖葫芦,不足一年时间迅速走红,被封为“糖葫芦西施”,引来一帮粉丝。
漂亮女孩校门口卖冰糖葫芦
昨日下午1时许,西安交大南门西侧人行道上,停放着一辆人力三轮车。车上放着一个玻璃食品陈列柜,里面是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三轮车旁,坐着一个穿白T恤的女孩,她斜背着一个时尚的皮包,两个大大的银色耳环随着笑容不停摆动……“来4串糖葫芦!”随着两名男孩的喊声,女孩迅速起身,麻利地从陈列柜中取出4串糖葫芦,用糯米纸包好,递到男孩手中,“12块!”付过钱的两名男生拿着糖葫芦走进交大校园。
随着来往的学生流,不时有出入校门的学生在女孩小摊前“看看”,不管买不买糖葫芦,有的男生路过她的小摊时都要注视片刻。“有三块的,也有两块的,你要哪种?”女孩的生意格外好,十几分钟内糖葫芦就卖出了二十几串,还有的男生买了糖葫芦直接站在旁边开吃。
两种口味的糖葫芦很快就卖光了,女孩掀开放在蜂窝煤炉子上的铝桶,看了看里面的糖浆,把穿成串的山楂等果品,伸到铝桶中滚一滚,一个现做的新鲜糖葫芦就制成了。
没有顾客的间隙,女孩就从包里掏出手机,插上耳机听音乐。一旦有顾客靠近,她马上摘下耳机,微笑着把糖葫芦递给顾客,收钱。
她曾是交大BBS每日必谈话题
“这就是被我们男同学们称之为‘糖葫芦西施’的女孩。”交大学生李同学说,“糖葫芦西施”曾经是交大BBS每日必谈的话题,还时不时地能冲上十大热点话题。
从交大BBS可以看出,学生们只要提到“糖葫芦西施”,便说得头头是道,到南门买了串糖葫芦,都能乐呵呵地在BBS上灌很久。甚至很多没见过她本人的,也跟着起哄。“真漂亮!”“有空了就去买串糖葫芦!”在交大BBS上,甚至有人声称要多买她的糖葫芦,以支持“糖葫芦西施”的事业。
“糖葫芦西施”受到追捧,最起码有三点启示:
其一、大学生业余生活可取之处并不多,某些专业也比较枯燥,每当校园周边有什么新鲜事,大家就口口相传,弄得煞是热闹。尤其是看到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卖起了糖葫芦,这可比切磋学业来劲多了,于是校园BBS加上纸质媒体的跟进,这“糖葫芦西施”一下就火了。
其二、大学校园人流量大,消费能力强,是众多商家进军的目标。但里面的店铺、食堂都控制在学校的后勤集团手里,权力寻租的空间比较大。而“糖葫芦西施”只是一个河南来的打工妹,虽然人长得漂亮,东西也不错,完全可以开店经营谋求长久之计。但她实在没有能力去“攻关”学校里的管理者,只好在校门外摆摊来讨生活了。
其三、“糖葫芦西施”能在西安交大门外以流动小贩的身份红红火火地卖糖葫芦,也要拜当地城管部门所赐。按照以前的思路,像她这样没有店铺占道经营的,早就被掀翻摊子,“打倒在地”了。“糖葫芦西施”依然挺立,还博得很多人的青睐,证明在城市里摆摊未必就是“洪水猛兽”,只要“做”得干净整洁,看上去赏心悦目,非但不会影响市容,没准还是城市里亮丽的风景线呢。
为何“西施”如此之多
有个段子说,看了《神雕侠侣》,才知道年龄不是问题;看了《断背山》,才知道性别不是问题;看了《金刚》,才知道是不是人不是问题;看了《倩女幽魂》,才知道是死是活不是问题;而见了“糖葫芦西施”,才知道原来好不好看真是个问题。
近日,《华商报》有则新闻说,西安交大南门外一名青春、靓丽、时尚的卖糖葫芦女孩走红西安交大BBS,被男生们冠名为“糖葫芦西施”,受到该校男生的追捧。当然,水涨船高的是糖葫芦的生意也出奇的好。
当然,你可以讲得俗点,说这叫“美女经济”,或者更学术些,说这是“注意力经济学”。
可是,至少西安交大的学生不这么看。正如,西安交大的BBS所说,“糖葫芦西施”是学生们一手捧出来的“草根明星”,甚至是西安交大的民间记忆。
其实此言不假。那些小食品生意天然地带有一种民间的、草根的味道。因为那些“豆腐、煎饼、糖葫芦”与日常的生活最密切,人们在路边摊点买自己所需时,顺便看看“西施”,也是一种生活的惬意与愉悦。可以做对比的是,你很少在商场里听到,把卖LV包的叫“LV西施”;在车展上,名车旁边的车模,你也很少听到有叫“宝马西施”的。
此外,或许大家更看重的是她身上的一种真性情。“糖葫芦西施”直言自己讨厌做生意,也想成为大学生,但更戏称自己“脑子笨,进不去”。“糖葫芦西施”的粉丝们,力挺她的理由是,“青春时尚的形象,阳光的心态,不做作、不矫情的态度”。或许可以说,那些在象牙塔里倍感压力的学生们,真正欣赏的不是她所谓西施般的相貌,而是她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其率性而为的真性情。至少,在这些学生目力所及、日常接触的范围内,这样的“西施”只有一个,而她是学生们心中的记忆与向往。
但有意思的是,自从西施“飞入平常百姓家”后,她好像情有独钟地嫁给了食品行业。江苏有大学生“豆腐西施”,成都有“盒饭西施”,而四川有一“煎饼哥哥”,正苦苦寻觅着“煎饼西施”,来与他一起奋斗“煎饼大业”。
就像现在网络上,习惯动不动就给某新闻贴上“最牛”、“史上最牛”的标签一样,“食品加西施”的模式也被用滥了。其实,给贴标签的是“一小撮人”,而“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就跟着人云亦云起来,正可谓“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让人闹不明白的是,这“牛”的标准是什么,尤其是加上“史上”后,更令人不解,这个史参考的是哪部巨著,而“西施”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网络语言的特点,可以说是简单与直接的。另外,为了广泛传播,再辅助以夸张性与娱乐化的话语方式。在网络强大的信息容纳能力面前,它不会嫌弃“史上最牛”太多,更不会觉得“西施”太多会造成审美疲劳。那么,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语言匮乏与简单性思维呢?
·全运会:“你是哪个单位的”红遍网络 09/10/18
·FML:世界人民的尴尬和烦恼 09/10/12
·蜡笔小新和韦小宝 09/09/28
·你眼中的香港 09/09/15
·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动作片重聚首 0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