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蜡笔小新和韦小宝

  日本人没了,我们还有中国人,小新不在了,我们还有小宝,确切的说,是韦小宝。

  这些天,有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四亿分之一,就算从大年初一到除夕之夜,随便哪一天都没有上街游行的资格,我还是忠心耿耿的,一直为了建国大业60周年和天安门广场的大阅兵而欢欣鼓舞,以至于连着好几夜没睡成,天天晚上好像死不瞑目的张飞一样,一眼睁到天亮,数羊已经数到第72596只,还是睡不着。

  为此,我正在考虑用板砖把自己拍晕或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撞墙,来让自己补一补觉,以免到了十一国庆节,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瞻仰着CCTV的比<<新闻联播>>覆盖面更广的直播屏幕的时候,我反而不幸睡着错过了。虽然根据谣言,他们要象凤凰一样搞 20秒延播<这我能理解,毕竟安保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出了问题不让大家知道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一睡起来就和死了一样,非林志玲姐姐的呻吟声不能惊醒,所以我为了让自己睡着,现在还是在努力练习抗打击能力,以免拍头或撞墙的时候真的把自己弄死了,那可太没有面子了。

  我不是S/M,这么残忍的对待自己当然有其原因,鉴于受精卵的生产日期,我已经错过了自从建国以来的,那么多精彩的场面:从广场接见到牛棚里的彻夜奋笔疾书,从校园游击战到把万恶的阶级敌人吊起来用铜头皮带狂抽,从在稻田里打滚到全国串连不用掏钱买票,从偷看老乡家的姑娘洗澡到跑到西南邻国去支援他们搞世界革命……包括十年前的十一国庆节那天,我都是不幸在茅房里狂泻了一整天——所以这种终身遗憾,我是绝对不允许它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没想到,小新的创作者臼井仪人去世的消息,一下子让亢奋的我陷入了低沉的情绪里,新爸走了,也就意味着小新不再长大了,他将永远被定格在第四十九卷,我曾失去过亲人,现在此种悲痛又如昨日重现。这种迎国庆和悼亡人的悲喜交加的感情冲突,十分纠结。鉴于我没有星爷的表演天赋,没办法用表演宣泄出来,只能在心里天人交战,导致我的心灵扭曲得比浏阳河拐的弯还多。

  为了不让自己被悲伤压跨或因为一悲一喜的交织导致精神错乱,以至再次错过十一国庆节,我必须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正常的活下去。终于,我想起来,何必要崇洋媚外,为一个外国的五岁小屁孩悲痛欲绝?日本人没了,我们还有中国人,小新不在了,我们还有小宝,确切的说,是韦小宝。

  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是个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官场文化理解非常透彻的大才子,这从他自幼立志外交,后来的<<明报>>社论和八十年代的参政议政,都可以看出来。他老人家近来专心读书,准备写一本中国史,基于多年金迷的身份,我对此非常期待------ 虽然我私下里认为他有点不务正业。

  金庸先生凭借15部长短不一的小说,对当代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深远,上至庙堂,下到乞丐,所好者无算。从来评论金学的诸位大家,在讨论金庸的四大名著时,<<鹿鼎记>>都绝不会缺席。金庸群侠传中,最后的收山者和集大成者,也是<<鹿鼎记>>。其中的灵魂人物,就是扬州丽春院的韦春花小姐和满藏蒙回汉五族嫖客其中之一,生出来的儿子韦小宝。

  关于韦小宝其人,相信如倪匡所说,有华人的地方,大概没有不知道的。小宝本是金庸先生笔下人物,他对这个孩子感情复杂,不知道是爱是厌,在后记中用“韦小宝这个家伙”称之。但他终究用小宝这个家伙,来结束了他空前绝后的武侠创作,并且和乔峰不同,给了他一个光明的结局。而小宝也不负所托,对得起金庸的厚待。我们看到,除了靠盗版在大陆风靡多年的小说原本,和<<鹿鼎记>>有关的,受众更广泛的影视游戏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从迷死人不赔命的梁朝伟,到笑死人不赔命的周星驰,直到外表最接近的陈小春,特别是近来又有大陆翻拍版的,自认为帅死人不赔命的黄晓明同学,改编率和收视率都居高不下,简直和少部分非常幸运的女性同胞一样,那高潮是一波接一波的。

  谈金学非我才力所及,自有严家其啊,孔庆东啊,陈原啊其他大教授代劳。又比如陈墨先生,近20年来就写了近20本书来谈他,我手头就有他写的好几本百花文艺和上海三联版的书。他们的书已经讲得很透,原本无需我画蛇添足。可是我之所以在野原新之助小朋友不在之后,要拿随便一个中国人也知道的韦小宝来填补心灵空虚,倒是自有一番山人的道理。实在是,在我看来,他们这两个家伙都深刻烙印着本国国民性格,和阿Q有得一拼,而且群众基础更广泛,更深入人心。有了小宝,我对小新的不再更新也就能小小释然了。其中因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听我唠叨一番。

  中国和日本,同样是被儒家伦理笼罩了一千年以上的国家,可是通过吴思先生著名的那两本书我们了解到,在充斥官方史书的,表面的三纲五常,仁爱道德,礼义廉耻之下,实际上是依靠暴力夺取政权的成功者,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制度化的掠夺利益。由于秦鉴不远,暴力的赤裸裸总得需要礼乐文章的温情脉脉来装饰,使得整个国家两千年来,和之前韩非子的痛快直接不同,上上下下都有点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从小流氓到皇帝,从士大夫到小衙役,个个都有人格分裂的潜在趋势。这种制度和人性上的巨大张力,把我们的古代史和历代祖宗都拉扯得不成样子,总是过几百年,就陷入礼崩乐坏的混乱里,然后又重新上演开明专制,太平盛世的好戏,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至今还看不到宿命的终点。

  这个秘密,颇有安徒生笔下,皇帝的新衣的意思,首先谁也不能置身其外,而且谁也看得到,可是就是谁也不去说破。做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是既得利益者,靠这一套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当然要拼命保守机密;下面庞大的官僚和皂吏阶层,只要进了仕途,也就是说加入光荣的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队伍后,也是个个丰衣足食,说破了岂不是跟自己饭碗和小老婆过不去?至于那些被盘剥惯了的农工商,就算有点见识的,也会发现造反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而且容易为他人做嫁衣裳-----比如我们看中国历代王朝,一开始造反的到最后几乎没有能做皇帝的,多数成了被枪打出头鸟的冤大头。剩下的,还有那些目不识丁,有意被洗脑被分割的老百姓,不管他们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被豢养的胆小怕事驯服如羊,就更是无足轻重,何足道哉,简直只有奉献民脂民膏的资格了。

  所以这个人吃人加人骗人的血酬定律,从古到今少有人看穿说破的,就算出了个惊世骇俗的李卓吾,也不免被迫害到在牢房里割喉自杀的结局,连他死后,其书也真的不是被焚,就是被藏。杀鸡给羊看之下,于是举国如小鲜,率皆噤若寒蝉。

  这种心照不宣的僵局维持到清末,在内忧外患之中,在西方舰炮,制度和思想的连番冲击下,大清王朝奄奄一息,徒有其表,终于有部分士大夫和读书人开始转过弯来了。要治病救人,先得找病因,于是从魏源睁眼看世界开始,相互对照检查之下,郑观应啊,郭嵩焘啊,张之洞啊,梁启超啊,孙文啊,梁漱溟啊,陈独秀啊,胡适之啊。。。。。。百年以降,才俊迭起,都各各给出了他们的解读和答案。甚至直到四九后,也还有遇/罗/克和林ZHAO,顾准这样热爱独立思考的人物。三朝以来,这些迥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看法,有的如隔靴搔痒,有的如皮肉之苦,有的又如伤筋动骨,还有的则已触及灵魂,不管各人的立场如何,角度如何,对我们今日思考,都有深刻启发,有的甚至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和自己的生存困境。

  可惜在教育部和中宣部的多年努力下,这些主旋律之外的,宝贵的思想和著作都有被扫到历史垃圾堆去的趋势。倒是金庸的小说,同样对中国历史,制度有见解,却因为似乎和现实牵连不大,大概连审查委员会的各级官员们也爱看,加上他本人有被接见的资格,所以得以风行一时。

  其实我们看韦小宝这个人物,他赌,骗,瞒,演的功夫,从江湖到官场,从行伍到书斋,从少林寺到紫禁城,几乎无往而不利,他从小混混到鹿鼎公,从一文不名到坐拥鹿鼎山的宝藏,从小光棍到收尽天下美人,连太后和陈圆圆的便宜也占过,其中过程,已远不能用单纯的机灵和幸运解释。其实我们细心想想,这些让无数读者尤其是平民百姓羡煞妒煞的奇遇,以及最后这个小家伙的风光无限,同样是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绝妙反讽。

  小宝钱色双收,羡煞后人, 但很明显,不管是巨额的财富还是娇妻美妾,这些都来自他对权力的把握,来自他对权力的深刻理解,及其他在各种势力,权力派系之间的游走和利用。他的靠山我们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还得搭上两只脚。其中厉害的,有权势最大的康熙皇帝,有遍布江湖的天地会陈近南,有武功天下第一的老尼姑,还有向来爱翻脸不认人的俄罗斯。。。。。。他的成功,就在于在这些谁也惹不起的势力之间小心维持平衡,又用慕容家的绝学,借力打力,让其互为牵制,谁也不敢轻易动他,而他则从中牟取渔翁之利。

  看起来,韦小宝除了那张嘴,简直是身无所长,却偏偏可以在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里如鱼得水,随心所欲,可以说把中国传统儒家画皮之下的民间和官场厚黑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最后吕留良竟然建议让他来做皇帝。这个提议从最注重气节的大儒口里说出来,看上去很搞笑,很荒诞,却是结结实实道出了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的本质。小宝的种种思想行为,和对做皇帝的职业要求,抛开儒家伪善的那一套,本就是一体二面,其实根本就是一回事。

  武侠从来就被看做成人的童话,从<<汉书。艺文志>>列出小说家开始,就很为文以载道的主流社会瞧不起,我们看写出唐人传奇,历代各种道听途说的笔记,以及筑就明清小说<特别是色情小说>高峰的,多是些退休后排解寂寞的官员, 或仕途不太走运的落魄秀才,也叫边缘知识分子。但看多看厌了<<古文观止>>和二十四史,通鉴之类,到处弥漫着的道学气和名士气,隐士气的那些高头讲章,恰恰从这些不入流的小东西里-----这里的小不是指其绝对数量和长度,而是说其相对地位小-----比如<<三国演义>>,比如<<水浒>>,又比如<<聊斋>>,<<儒林外史>>,从它们被民间和庙堂都广泛接受谈论,从它们对戏曲,雕塑等其他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里,我们倒是可以看出中国专制传统,以至于今日社会的底色来。而被推崇到极处的<<红楼梦>>,则可以看做是这个专制下一种美好而无奈的幻想。

  具体到金庸的小说,因为在传统侠义公案等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借用了西方小说的技巧,引进了现代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加上其文白交用文采斐然的语言形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浪漫描绘,才能从同时代的通俗文学的作家群中脱颖而出。而我们可以看到,越到后来,金庸先生对侠义的信念或热情就越少,对江湖的浪漫幻想,渐渐转变为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血色勾勒,和他笔下的多数主角一样,到<<笑傲江湖>>的时候,令狐冲已经是个类似于欧洲中世纪道德剧中的理想角色,他有仁义之心,有绝妙的独孤九剑和易筋经,但经受过以秘笈和宝藏为象征的人间权力斗争,经过岳不群,任我行和冷盟主,林平之的洗礼之后,却发现除了自保,一切都难以改变,最后只能琴箫携手,归隐山林,去过他自己的小康生活。

  韦小宝这个小家伙,正是在这种对英雄救世的崇拜幻灭之后,金庸用反讽的写法,从看似光明的正面对专制社会的一种无奈抗议。他是所有英雄当中,唯一不象英雄的反英雄。金庸先生在刻划这个核心形象的时候,也在用其他英雄人物如陈近南的命运,昭示给所有还抱着社会理想的人们,在专制制度下,如果不能远走高飞,你只能接受的无可避免的结局。

  正是在这一点上,小宝和小新这两个可爱又可恨的小家伙,奇妙的联系起来了。

  众所周知, 日本同样在和我们差不多的时候,开始面临王朝崩溃危机和开始转型的探索。中国在此后一百多年里,只能用一个“乱”来形容,一直在被动接受着内外交困的挑战,一直在被动挨打和自相残杀,却好象在华尔兹的曲子里跳探戈,永远也踩不准节奏。而日本国内,却算得上平静无波,靠着军方和工商界的支持,维持了天皇制度,并且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开始,在小国寡民,列强争霸,不进则亡的世界格局下,在自古以来就不曾停止的扩张狂热下,一步步走向对外侵略,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被美军全面占领的结果。

  可是直到战后,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方专制传统深厚的国家,有一样却是一致的:这些激荡的历史风云,家国之痛,其实都是当权者的权力游戏,大部分民众已经习惯一直以来被统治的麻木和认命,没有置疑的资格和勇气。在官方鼓吹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的大帽子下,他们被专制权力裹挟着,劫持着,被投进互相残杀的角斗场里,却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弱者和平民,总是被套上单向度的顺从式道德的枷锁,他们规行矩步,对暴力和道德权威俯首低眉,亦步亦趋。在丧失基本的公民权利之后,在被剥夺了自由的思考和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之后,人性中的自由,人格中的独立这些被西方人视之为现代基础的东西,也被压抑得所剩无几。

  其实这种人性的扭曲,我们在日本享誉全世界男性同胞的小电影文化中,也可以看到。在他们的手提摄影机下,女性总是被玩弄和消遣的对象,其痛苦或夸张的表情,常被放大到极致。这其实反而彰显出日本男性和整个社会,对权力的恐惧和痴迷。就算脱光了躺在床上,也从来没有忘记对他人的奴役。要问此种小电影和描写凶杀的柯蓝,耽美动漫等非主流文化和产业何以在日本大行其道,甚至渐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并且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地区,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在现代生活的美好形式下,权力主宰者操纵下的虚伪的主流道德观念,和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对此很愤怒,却又很无奈,他们想去谴责这个权力至上的制度,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只好用这种非常态的流行文化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表达对这个权力扭曲的,畸形社会的控诉。

  这时候,小新和小宝借着通俗读物和现代媒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给我们这些被传统和现代专制杂交出来的等级道德观念束缚了很多年的读者观众,提供了一个出口。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对权力,金钱,道德等各种权威蔑视和挑战,看到他们追求着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肆无忌惮,看到这个充满了由等级来确定身份责任义务的社会对他们的哭笑不得,无可奈何,看到原来在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打破制度壁垒后,当权者的虚弱和可笑,看到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充满真乐趣和真性情。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在小新和小宝之间的明显不同。小新是臼井仪人借用孩子的眼光,在表面的好色行为和对常规思维的逆转下,来戳破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冷漠。而金庸则刻画了一个完全摸透了这个世界的潜规则的小无赖,通过他的世俗化的成功之路,来揭示中国历史的黑暗秘密。

  两个虚构的人物,他们种种匪夷所思的经历无疑都会让我们会心大笑,可是小新的童言无忌在让我们大人汗颜之余,却无意中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的抗议和善意嘲笑,能引起我们对制度,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与反省,而且日本的宪政改革,也提供了改造社会和以天皇为至高无上者的民族性格的途径,这是它能在战后的废墟中,全面崛起的真正基础。而韦小宝呢,他太现实,太成熟,如果不是康熙有意放他一马----熟悉中国的人都知道,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他仍然逃不出专制的囚笼。甚至他本身,其实就是专制社会里谋求向上爬的一个成功标本。事实上,他生活的世界黑暗到让人绝望。他的成功固然让很多人羡慕,却已经暗示我们,在权力主宰一切的社会里,如果不照着他的手段和人生哲学去走,你的人生将会碰的头破血流,永世不得翻身。

  小新和小宝,一个是动漫里的小屁孩,一个是小说里的小爵爷,却不约而同的从侧面折射出两个国家转型之艰难。他们的风行一时,为年轻人热爱和效仿,却为中老年人们和媒体及思想审查者所深恶痛绝,恰恰告诉我们,在所谓现代化的外壳下,在等级制度和主奴思想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原来要塑造出一个现代人的独立人格和心灵,是多么不容易。

  十一国庆节快到了,我们都失去了小新,幸好,还有小宝让我继续无意识的发笑。可是在等待天安门城楼有歼十飞过的时候, 等待如同湘西赶尸的队伍接受检阅的时候,在电视前看着星爷所扮演的韦小宝拼命保护小皇帝的时候,我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悲伤里,我的笑容渐渐凝固下来,并且开始发呆。

  那个土豆脸粗眉毛的小家伙,我很怀念他。

相关文章

·《蜡笔小新》:回忆的感觉 09/09/24

·再见,小新 09/09/21

·最新一期《蜡笔小新》死前告白:要启程去远方了 09/09/20

·会跑的房子 09/09/02

·查小欣证实王祖贤已出家 09/07/0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