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大盘 凤凰城

  迄今,从广州方向沿着广深高速一路前行,至新塘出口,碧桂园凤凰城呈现在眼前。漫山遍野的建筑风格类似的欧式别墅及洋房,似乎有些孤独的卧在山脚。

碧桂园

  2001年的冬天,碧桂园在广州市东部的增城市与萝岗区交界处,靠山的一块荒地上开始了建设“凤凰城”,这里聚集了增城有史以来最多的打桩机,日夜施工。

  碧桂园的企业标志本身是一只抽象的凤凰,凤凰似乎已成为了碧桂园的图腾。或许是出于对碧桂园本身形象的一种宣传,这个大盘被碧桂园命名为凤凰城。在日后碧桂园对凤凰城的描述当中,碧桂园将凤凰城的开发称之为碧桂园的“凤凰传奇”。

  作为碧桂园进军广州后的第二个项目,在拿下新塘660多万平米的巨量土地后,碧桂园将其在广州番禺华南碧桂园的模式在凤凰城更大规模地进行复制,凤凰城亦将快速开工-低价销售的大盘模式演绎到了极致。

  卖白菜一样卖的“房子”

  与华南碧桂园一样,凤凰城在推盘伊始以极低的价格将凤凰城推向了平民的市场。“像卖白菜一样卖房子”,“50万一套别墅”成为了碧桂园宣传自身的标志性口号。碧桂园也因此在销售上创造了奇迹,在广州市楼盘成交量的排行榜上,凤凰城时常占据首位。

  如今,从广州方向沿着广深高速一路前行,至新塘出口,碧桂园凤凰城呈现在眼前。漫山遍野的建筑风格类似的欧式别墅及洋房,似乎有些孤独地卧在山脚。

  “从凤凰城的大门进去,沿着主干道,走到尽头估计都需要半天时间”,一名曾到过碧桂园凤凰城看盘的购房者曾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凤凰城。凤凰城,至今已经运营了7年,根据碧桂园公开的数据,凤凰城现今拥有近4万业主,规划建成了15个独立苑区。碧桂园这是实实在在的“造城运动”。

  但遗憾的是,这座人造的城市至今似乎仍然没有成熟。如今的凤凰城孤独地躺在广园东板块,依靠着拥挤的楼巴来往于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城与城”之间相距甚远。

  有人曾形容大规模的楼盘复制模式让碧桂园凤凰城看上去更像一座“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是座有个性的超级大盘:“漫山遍野,红的瓦,白的墙,全是千篇一律的房子”。

  但这些碧桂园已经无法改变,其大盘模式的复制几乎成为了碧桂园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唯一“法宝”,土生土长的碧桂园无法抛弃。

  刘先生在广州市中心的财富广场上班,每天上下班都必须乘坐碧桂园的楼巴往返于办公室和家之间。但是,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多和物业配套资源的短缺,他不得不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等车和坐车的途中。

  “刚开始是半个小时一班的楼巴,但是上下班时间几乎每辆车都爆满,除了始发站,其他站等车的业主都要多等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谈起上下班的“赶车”生活,刘先生苦笑。虽然他多次向物业反映坐车难的问题,但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回家,原本一个很温馨的词汇,如今成为了凤凰城所有无车业主的“噩梦”。至今,凤凰城业主都还在饱受困扰,这是他们入住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而对于老业主而言,急剧增长的居住人口似乎也开始让他们的家园变得丑陋不堪。

  “如果有时间,开车去凤凰城里面看看,你会看到一幅壮观的违章建筑图景——恨不得占完院子的麻将室;把所有露台阳台天台都用不锈钢卡布隆绿玻璃兰玻璃包起来貌似烧腊档的自搭房间;欧式别墅配上自己修的龙凤门和不锈钢的银色围栏;把美式风格别墅的外墙完全铲去,换成大红大黑的石材包起来……”一名凤凰城业主描述到其现在看到的凤凰城的景观。

  廉价的“造城之路”

  作为大盘模式的代表,凤凰城通过低廉的价格吸引城市人口向郊区聚集,但另一方面,当城市人口膨胀幅度开始加速的时候,凤凰城则不得不承担城市之累。

  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凤凰城似乎进行着某种尝试,它通过大量的占有城市郊区的土地“造城”,并通过价格上的优势对比吸引客户,这可能源于碧桂园对自己所造的城市过于强烈的“控制欲望”。

  如今的碧桂园已有近3万名员工,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装修、后期物业管理,碧桂园将楼盘经营纳入到系统的运营轨道,并期望从建设到社区管理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大多数时候很多人认为碧桂园这样严格的管控的目的在于控制成本。碧桂园拥有生产一座房子所需要的全部生产链条上的“零件”,包括建材厂家、施工部门、绿化部门等等,其甚至拥有一个全国排名前三位的管桩厂。

  但碧桂园这种模式的弊端可能在于,廉价的房子与高品质房子之间将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后续投入与服务品质之间的不对称甚至对立。

  当一个类似于凤凰城这样一个巨大规模的居住社区建立起来的时候,碧桂园将承担起管理和支撑4万人日常生活的责任。除此之外,他还负责自己社区儿童的教育以及社区居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在凤凰城建立之初,此种管理尚可维系。但随着社区规模的膨胀,入住居民的增加,社区统一管理与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的矛盾开始逐步放大,而碧桂园则不得不投入越来越大的管理成本。

  在大盘的模式下,其低廉的成本所建成的房子显然不能称之为精品,这其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如若不能迅速解决,对碧桂园品牌的创伤不可忽略。而大量业主的入驻也极端考验着碧桂园的物业管理能力,在控制成本这条基本的准则下,碧桂园似乎也难以驾驭业主不断提升的管理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2006年起的碧桂园全国性扩张更加考验碧桂园对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大型居住社区的管理能力。近几年来,碧桂园在省外的扩张道路上举步维艰,这多少与其模式的先天性缺陷有关。

  也许我们不能责怪碧桂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给予了碧桂园机会。乃至于碧桂园视此种机会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大规模的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可以看作是碧桂园的自信,他们相信城市人口膨胀可以带来足够的机会。

  “白菜价卖房”无疑是碧桂园快速成长的加速器,资金快速地被循环利用,利润自然滚滚而来。但如今,受制于土地的碧桂园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随着消费者理性意识的提升,碧桂园大盘模式所产生的没有创新的房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被大大降低。碧桂园的创新和调整,已成必然。

  即将到来的十月,碧桂园凤凰城再推出其双拼别墅产品“玲珑美墅”,碧桂园称之为其旗下的新型别墅产品。我们还不能知道碧桂园是否能够继续延续其曾经的辉煌。更不能确定的是,在不久的未来,还有多少“物美价廉”的碧桂园产品值得消费者的期待?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