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并不需要工作狂

  很多人都觉得,21世纪是一个工作狂生存时代,紧赶慢赶的永远都是工作上的事,手机、电邮、黑莓、网络,总是处于全副武装的一级准备状态。美国不是偷懒工作的国度,不过搬到这里生活和工作以后,我还是很深刻地体会到,并不是只有工作狂才能生存下来的。

  在中国的欧美企业工作时,加班对我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我经常在半夜走出会议室后,还会到自己的格子间里回复邮件、收拾产品广告,以及做各种各样的日常工作。到了美国之后,上班的八小时确实被填得满满当当的,有时候连中午的一小时吃饭时间也成为每个人自带午餐的会议(Brown-Bag Lunch meeting)。可是下班以后,没人会叫你留下来开会,同事的喝酒小聚也不是必须参加的应酬。有了秧秧的我,每天下班就赶着回家,但是跟同事们在茶水间、饮水机旁的闲聊,依然不会让我落下公司的大小八卦。

  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不能适应手机的清闲工作状态。在中国,手机经常是二十四小时开机,并且也时不时会在晚上或者周末收到老板的电话吩咐。可是在美国,前几天我翻电话号码本,竟然惊奇地发现,在全公司的同事中,只有极少数来过家里一起聚会吃饭的人彼此留有手机号码,而他们也基本上不会在任何时候打我的手机。其他相熟或者不相熟的人,都只互留公司电话。大家以一种电话号码缺失的状态告诉彼此,下班时间,恕不接受骚扰。

  作为有很明显的工作狂倾向的我,起初还时不时查一下手机和留言信箱,看看有没有错过来电。先生经常打趣地说我不是在查手机就是在查电邮,生怕这个世界把我遗忘了似的。其实我真的极不适应手机的闲适,但是慢慢发现,即使手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我打给朋友也会被转到留言信箱,逼得我不得不慢慢适应了对着机器说话,留言言简意赅,又信息明确。

  此外,我一开始也不能适应凡事都必须事先约好,不然恕不接待的架势。吃饭要预订位子,看医生更是一定要预约时间,连剪个头发,一些端着架子的发廊,也要事先预约。前几天,美国朋友发来跟我们家秧秧一起玩的“play date”预约,居然还要用outlook的日历功能,并且电邮里详尽地写下了一整天的安排。这其实不就是在中国一个电话就能聊好的两家人串门么,怎么到了他们这里就成了连宝宝都要盛装的重要活动了呢?

  凡事没有预约,自然只能吃闭门羹了。而所有服务的提供方,似乎也没有什么“假日经济”的头脑,感恩节、平安夜要找个外出吃饭的处所,似乎比鸡蛋里挑出骨头来,都要难上百倍。

  但是,即使经过了经济危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依然在工作效率和工作创新领域无人可及。所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工作狂才能生存。而更多的时候,把事情分得清楚明白,条分缕析而又预约安排好的状态,保证了工作效率的实现,也自然杜绝了“没事加班”的工作生活不平衡状态。

相关文章

·抖抖手腕即可的空中鼠标 09/09/20

·潘石屹再谈SOHO模式:为何我们不大规模储地 09/09/17

·中美贸易渐行渐远 09/09/17

·中国月饼海外受阻困 守国内市场走低价路线 09/09/17

·龚方雄点金 09/09/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