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八年 500亿IPO功成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7-24 03:59
评论
中国建筑将是54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当中,通过整体重组、改制上市的第一家。
观点网 林向 超级大盘股中国建筑(601668.SH)23日公告宣布,此次IPO发行价格确定为4.18元/股,对应的市盈率为51.29倍。网上申购冻结资金约为8876亿元,加上网下冻结的9694亿元,中国建筑共冻结资金18570亿元。
中国建筑本次发行总量为不超过120亿股,以4.18元/股的发行价计算,融资规模将超过500亿元,为自2008年以来A股市场最大规模的IPO。
7月22日,中国建筑董事长孙文杰称,目前计划公司股票于7月29日正式上市,但还未最终确定。近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他首次公开承认,自2001年起公司便有了整体上市的打算,“我回北京后,很早就在公司的小范围内探讨过资本经营的问题。”此次IPO的顺利进行也宣告中国建筑8年上市梦想终于即将实现。
地产双巨头
对于中国建筑而言,旗下有两大地产企业平台贡献了利润的大部分。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建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石油集团、宝钢集团及中化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四家发起人均属于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据了解,中建总公司组建于198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原国家建工总局直属的第一至第六工程局等单位与专门从事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中建筑工程公司合并组建的全国性特大型建筑联合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建总公司下属的“独立团”--中建三局出征深圳,大胆承建当时有“华夏第一高楼”之称的53层的深圳国贸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90年代,他们又承建了81层、384米高的钢结构大楼--深圳地王大厦,创造了两天半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
作为盈利能力最强的房地产部门的载体,1992年8月20日,中国海外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以香港本地业务资产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
而中建地产则主要从事二线城市周边地区和三、四线城市中低档住宅的开发业务,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障性住宅供应商之一,与中海地产的一二线城市布局、高端路线形成互补。公司目前的土地储备达1054万平米,平均地价还不到700元/平米。而本次募集资金的住宅投资项目均为中建地产开发项目,80亿元募集资金的到位将大大加快中建地产的发展。
此次中国建筑IPO募集资金的住宅投资项目将重点支持中建地产的发展,拟用于投资普通住宅开发项目共24个,均为中建地产开发项目,合计项目总投资金额约158亿元,这部分拟募集资金约80亿元。
孙文杰其人
尽管按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期的说法,孙文杰的年薪只有40万,作为一家巨型央企的负责人,孙文杰可谓是中国建筑的灵魂人物。
提到孙文杰就不得不提王石,1997年前,中海在前任董事长孙文杰的执掌下正处在顶峰,主要业务在港澳地区,不算承建工程,单以开发规模计就是万科的3倍。但1997年香港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后,中海股票市值蒸发,土地大幅贬值,外资银行逼债,孙文杰几近“被赶出香港”,这样一来,仅利润损失就近1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损失了差不多300亿元。中海更是遭受了双重打击:联合信和刚高价投得的两块地价大幅贬值,用孙文杰的话说,“领教了什么叫资本主义,10年辛苦挣的钱,一夜工夫打回原形”;
在这样的情况下,1998年春天,时任万科掌门人王石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当面向孙文杰提出万科和中海合并的建议:“万科是国内上市公司,中海是香港上市公司;万科擅长城郊接合部的规模的多层、小高层住宅社区开发,中海长于市中心的高层群楼建设;万科长于营销,中海善于质量和成本把握。如果这两个上市公司合并到一起意味着什么?”为了表示诚意,王石甚至提出:“新合并的公司,由孙总任董事长,王石任总经理,服从董事会的决策。”但最后王石的建议石沉大海。
在股权上达不到合并目的之后,万科开始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用王石的话说,这是“先礼后兵”。2000年,王石发起“海盗行动”,持续性、大规模地从中海挖走骨干。
随着中海的预算人员、质量工程师、项目经理开始流向万科,中海也开始觉察。通过双方的人力资源系统交流,张一平代表孙文杰说:希望万科不要继续“挖”中海的人,否则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不容易继续维持。
然而,包括中海一线公司副总级别的更多骨干依旧流向万科。这使得孙文杰感到恼火,发红头文件至万科:鉴于万科的不友好行为,断绝两家公司的关系。
不久之后的2001年4月,孙文杰奉调回京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这家央企也迎来了的巨变:中国建筑2007年的营业收入是2000年的4倍,净利润是2000年的100倍。
在孙文杰运筹8年之后,中国建筑500亿IPO终于即将大功告成,也许在中国建筑的上市进程中,最为孙文杰看重的是,孙文杰认为,自己几乎是第一家喊出不靠垄断获取利润的央企。
“之前,外界一说中央企业搞得好,就说有垄断、有资源,可是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完全是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得到的。中国建筑近年来的成功已表明,央企是完全可以在市场化的竞争取得优异成绩的。”
孙文杰似乎对中国建筑的未来自信满满。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