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内地房产“逻辑”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7-08 17:02

  一向在内地房地产业采取拖后策略的李嘉诚突然加速,他的出手逻辑是什么?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是一位老对手对李嘉诚的评价。虽然用孙子兵法中的“四如真言”来形容李嘉诚可能言过其实,但却形象地描述出这位耄耋超人的经营谋略。如今,这位超人似乎正欲以疾风之势挺进内地房产业,重塑长和系在大陆房地产领域的战略。

  继4月份,启动上海真如副中心项目百亿元投资后,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最近频频出手。一方面,密集启动长三角三大项目——上海周浦镇住宅项目、上海新闸路商业及办公综合项目、江苏常州天宁住宅项目;另一方面,又加速出售原有项目,将上海的御翠园项目转租为售,还把北京“誉天下”二期别墅项目提前3个月投入市场。可见,此前李氏一直秉承的“徐如林”的地产战略已经发生彻底改变。

  其实,自1992年李嘉诚入主内地房地产业以来,一直执行“拖后”政策。寻得的许多优质项目,往往要等上三、四年才进入开发。而旗下许多成熟物业,也会采取租赁经营,以缓慢而稳定的方式回笼资金。

  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李嘉诚不得不打破这样的慢节奏。2008年初,嗅觉灵敏的李嘉诚已经嗅出金融海啸可能造成更可怕的破坏,连续出售上海世纪商贸广场和御翠豪庭两个重头项目回笼资金超过50亿元。当时,李嘉诚更多是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寻求更多的现金应对危机中的不测。

  要知道,作为内地房地产投资的主力军,和记黄埔一直被称为赚钱利器,是李嘉诚着力打造的进取型公司。利润高自然风险就大,1990年到1997年,和记黄埔代表利润增长率波动幅度的标准差仅为6.56%,而1997年到2007年该数据则扩大到了12.88%。

  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这样的系统性风险,李嘉诚采用的还是韦尔奇的投资策略——通过出售旗下部分投资项目或资产的方法过冬。当年在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出售宝洁-和记部分权益便是最佳案例。

  事实也验证了李嘉诚的判断。2008年和记黄埔年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降42%,只是依赖于房地产和酒店业务超过10%的显著增长才得以获得超过150亿港元的净利润水平,维持了500亿港元以上的现金水平,保住了李嘉诚不动如山的超人地位。

  相对而言,3G等高科技业务在危机中的不佳表现,或许更加坚定了李嘉诚回归房地产行业的决心。曾有长和系高管表示,在巨额投资和消费增长的环境下,李嘉诚特别看好中国内地在这次全球复苏中的作用。只要经济压力稍有缓和,房地产市场将因接踵而来的通货膨胀而受益。

  当然,喜欢关注细节的李嘉诚并非只关注宏观情势。仔细回顾房地产最近半年来的走势,不难发现,地方政府、银行体系和房地产商休戚相关的利益绑定,注定了内地的地产业不会像当年的香港那样出现集体崩盘。资金困难了,有银行会主动延期还贷;需求不旺了,有地方政府减免税费刺激消费,这样的兜底,令房地产已经成为无法破产的行业,这一点超人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才底气十足地公开表示:“对未来2到3年的地产价格持乐观态度。”

  此外,有研究显示,虽然李家财富惊人,但真正用于地产投资的资金并不多。2005年至2008年间,该领域投资只占据其投资总额的1/15,不过其土地储备却相当惊人,仅上海一地就已储备124万平方米土地,足够开发20年。

  可以想象,一向审慎的李嘉诚肯定不会在此时继续激进夺地,按照其侵掠如火的扩张战略,加速开发已有土地便成为长和系快步挺进内地房产业的不二选择。

  有分析人士指出,李嘉诚选择这一策略的目的有二:其一,项目开发时间冗长,一次性支出有限,资金周转灵活。即便大量项目同时开工,亦不会造成沉重现金压力;其二,可以与继续出售物业回笼的资金形成对冲,消除不确定性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持长和系现金流的稳定。

  毫无疑问,李嘉诚在内地的70余个地产项目足够他折腾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一进一退之间,究竟能够带来多大收益,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稿:郝智伟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