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两年看大学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6-15 22:46

  失落和焦虑日益取代了天之骄子的荣耀,社会对他们也越来越不待见,接连的高校惨案和丑闻不断把他们推向舆论的刀尖浪口。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很烂,比不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也比不上自己六十年前的,反正横竖不是人。不过中国的高等教育明显比小学、中学教育要好,更加自由、多元,愚民的臭味总算淡些。起码,我相信上过大学的人中,会说出蠢话如“当官的领的是党的钱”的比例要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低不少。所以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总比没有好,有其存在的价值。

  就是我这样一个大学生活的超级失败者和自我放逐者,也不能说大学四年是枉走一遭的。相比于大学前,我更明白一些真相和事理,也对自己有了一点信仰。另外,认识了一些可以长此交往的朋友,在我跟过去的生活圈子日渐疏远之时,这些朋友是及时可贵的。

  那对我目前从事的工作呢?在专业能力上,我认为上不上大学都无所谓,不上说不定会更好些,只要我高中毕业后能看一些目前工作方面的书籍,同样能够很好胜任。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不上大学,会不会想到从事目前的工作呢?自己是不是很可能先像村里绝大多数没有上大学的人一样,先去做个农民工呢?跟村里的大多数同龄人比,我想自己是幸运的,我目前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无疑比他们要好一些。

  环境对人影响,首先是对准人的观念和眼界下手。上文我说到了自己上了大学后明白了一些真相和事理,对自己有了一点信仰,此刻也新生一个疑问:无疑,就算我不上大学,如果能主动去读些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书籍,多些质疑和思考,自己也能有现在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可是,如果不上大学,我会有去接触这些看上去和当下生活无关的东东的意识吗?

  大学扩招,大学生越来越猪八戒照镜子了。这个群体本身,失落和焦虑日益取代了天之骄子的荣耀,社会对他们也越来越不待见,接连的高校惨案和丑闻不断把他们推向舆论的刀尖浪口。其实这是必然的,成也势利,败也势利,谁让你读大学是为了钱途呢?

  以前,人们推崇大学生,一是因为少见,二是因为大学文凭意味着好的工作和身份(这是主要的)。时过境迁,近几年来大学生的人数翻了好几倍,街上每个年轻人的口袋里似乎都揣着个象牙塔坍塌下来的砖块,但又没有那么多好的职位让这些砖块叩门,就业上,读了大学跟没有读大学的差别越来越小。由于先进入社会,后者大部分人已经赚了好几年的钱做了好几年的爸妈,不立业起码也成了家,有的甚至风生水起有房有车。于是乎,人们一把从大学生们身上夺下捂得滚烫的象牙塔砖块,顺手操起当板砖。

  如果不是政府、事业单位和用人企业对很多职位机械、人为地设置学历要求,以文凭等同于能力进行第一道筛选,我想大学生对当下的就业环境会更失望的。所以,大学生们就不要埋怨国家不重视了,作为所谓有文化有素质的群体,得了便宜又卖乖的事还是少做为妙,免得更让人瞧不起。要怨,就怨国家不把国民当回事吧。

  上大学主要是为了前途,乃至钱途,都无可厚非,当时我自己和家人也是打这样小九九的,尤其在中国这样通过读书来摆脱父辈的命运已成为了大多数家庭第一选择的国度。而且以前,这样的选择还是很有效的(这有赖于在高考录取这个阀门上还是比较公平的,上大学的人绝大多数还是高考成绩好的人,虽然由于教育投入的地区严重不公,群体之间的应试能力的起点是有高有低的),再加上扩招前大学生找好工作容易,只要子女的成绩好,上了大学,一家人紧衣缩食它几年,随着子女的就业,好日子就探头了。

  就是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上大学也不能说不是为了前途。他们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看上去更倾向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里面有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有独立人格不从众的个人因素,但我想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就是不工作,基本的生存也不成问题。另外他们的教育质量好,起码能让上大学的具有没上过大学的人比较难以具备的而且社会又有那么大量需求的素质。

  反观中国,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社会环境,都缺乏这样的条件。或怕你有,或你不配有,或还无法有,这样的状况看起来难以改变,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必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初级发展时间。近年来,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掀起。以前是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分配问题;现在是戴学位帽不如戴头套,机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对此,我没有太多的看法,只想说无论是为了自我完善,还是升官发财,读些书还是有用的。当然,读书就要读有用的书,不管是在学校专职读,还是逮着工作的闲暇读,甚至抱着女人一起读。

发稿:饥饿巴人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