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天命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6-01 22:00

  这座城市曾经有幸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它的未来使命是率领中国完成历时200年的现代化征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市区,将绣着镰刀榔头的鲜艳红旗插上了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远东第一大都市的高楼。领导这支革命军队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20多年前诞生于这座城市市区南部的一幢石库门房子内。

  上海是现代中国最独一无二的一个城市,它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正因为如此,今天在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视野拓展得更宽广一些。

  上海这座城市的出生,是与中华民族的屈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口通商”中最重要的口岸。但历史的诡谲在于,也正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城市,它在近现代也一直成为各种先进思想的策源地。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救亡,几乎在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中,上海都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内,上海既是中国无庸置疑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各种丑恶现象的渊薮,更是中国进步力量的摇篮。正如我们开宗明义提到的,代表无产阶级力量的现代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上海出发的。

  1949年以后,上海又从昔日“冒险家的乐园”摇身一变,肩负起新中国工业基地的重任,并很快成为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最多的城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当之无愧地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称号。当然,在极左思潮在华夏大地占据主导地位的岁月里,上海又自然而然地充当了极左势力的大本营,发迹于上海的“四人帮”掀起的腥风血雨给这个国家平添了无穷灾难……

  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和落伍,在浦东开发开放、特别是南巡讲话的春风之下,上海再度以全心的面目强劲崛起,重新站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多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说:“如果说全球化有一个赢家的话,那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有一个赢家的话,那就是上海。”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上海又在朝金融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大步前行……

  历史永远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上海曾经达到过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它未来所应成就的地位。当我们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之时,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这座城市今后的前途和命运。我在自己去年出版的分析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明复兴前景的《下一站:中国》一书中曾经说,如果巴黎是“19世纪的首都”、纽约是“20世纪之都”的话,那么,最有希望加冕“21世纪世界之都”的城市,现在看起来无疑是上海。这是上海的天命。更加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颗“东方明珠”在当代中国人自己当家作主的时代成功地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现代中国洗刷百年耻辱、梦想光荣成真的最好写照,它也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西方”的世界中心城市。

  事实上,上海也完全有这样的潜力。历史上,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先沐浴在来自西方的先进市场法则和思想文化之中的地方,上海历来拥有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文化生态,上海可能也是中国社会中最先具备法治精神和市民社会雏形的。这些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都将成为上海在未来继续领风气之先,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复兴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的必要条件。

  当然,仅有这些仍然是不够的,一个城市要最终跻身“伟大”之列,还需要有“理想”。城市就像一个人,并不是依靠其体魄或智力,而是凭借其曾经怀有过的抱负以及对它的践行而被载入史册的。

  在我看来,过去的所谓“海派文化”的最致命的缺陷是缺乏一种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主人意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愿意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有人——比如说旧时代“租界”里的英国人——制定了一套游戏规则,上海人能够很快很好地适应它、执行它、维护它,并将其内在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而把它的内在破坏力压抑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上海人的“理性精神”。然而,很少会有上海人因为认清了这一规则的内在缺陷而奋起改造它,从而使之在整体上更为优越与合理,上海人甚至连动一动这种念头的冲动都不会有,尽管他们并不乏改造旧规则或制定新规则的见识和智慧。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可以不夸张地说,上海是整个中国最具有现代公民精神的社会,拥有当代中国推行民主、法治、宪政的广泛社会基础。然而,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不意味着这样一个民主、法治、宪政的社会就会自动地如期而至。当代中国毕竟不是一个体制完善的社会,它固然离不开规则内的创造力,但更加迫切需要的却是推动现有规则实现变革的更高层次的创造力。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城市首先都是一个“神圣之地”,在我们当今这个世俗化导向义无返顾的时代,这意味着一个未来的伟大城市首先需要一个“城市神话”。

  那么,对于上海来说,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神话”——更正确地说应该是“城市人格”——来支撑这座城市迈向21世纪的“世界之都”呢?我认为,这个“神话”应当是:这座城市曾经有幸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它的未来使命是率领中国完成历时200年的现代化征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唤醒这座城市身上的“主人意识”:上海不应当是国家现代化的“被动参与者”,更不应当是这幕激动人心的大戏中的冷漠“看客”;它曾经错过了充当改革开放“先锋”的机会,但今后却要牢牢地把握住民族复兴的“主角”地位。当然,这个“神话”需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匹配,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之内。但政策本身也是一种机遇,而机遇不会光顾没有进取心和缺乏准备的人。

发稿:陈季冰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