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时评:可能的尴尬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5-20 15:25

  这是一个极其“难受”的时刻:如若观望,那么可能错过最好的购地时机,但是出手的话显然必须承担风险……

  说老实话,担心可能出现一种尴尬:未来两个月房地产投资将会增长,但同时房地产价格将会回落。

  第一,信贷投放增长了4个月,但很显然,大量投放之后,中央开始担心,这种放松流动性的方式并未将原本两年前中国储备的资金放入实体经济当中,而是进入各种投机领域。两个迹象显示中央此种担心:A,4月份信贷增长开始放缓;B,审计署开始审计4万亿的投资。

  审计署的报告认为由于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未注入实体经济中。

  而央行的数据说明问题: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6.21%。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7375亿元,同比多增4629亿元,这意味着企业存款在大量增加。但居民户存款仅增加1117亿元,同比多增180亿元。

  在大多数企业盈利并未出现实质性增长的情况之下,如此大幅的企业存款增加可能意味着企业并未将更多的盈利用来投资企业产能,而是放进了银行。

  其二,境外经济学家开始担心中国此次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否正确。在经济振兴计划出台之初,中央确实意识到经济结构转变的核心问题,平衡的内需型消费很显然是此次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在最初的经济拉动过程当中,基建带动的方式与以往中国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并无太大的不同,但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批评,原因是其可能增加银行的风险。

  这种说法的背后逻辑是,如果基建未能带动实质性的消费增长的话,抑或说,此前的消费增长仅仅建立在中央通过政策强行注入的信心的话,那么此种信心显然是脆弱的。

  以上两点是担心这种尴尬出现的原因,当然,我们并不是认为中央的政策可能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转而趋紧,也许中央仅仅会适度的控制银行信贷,因为最起码当前央行没有明确的利率调整迹象。

  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可能是信心的危机。逻辑是:如若市场的信心再一次因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把握而变得冷淡的话,那么此前积累起来的消费信心将再次面临困局,房地产市场或许也一样,或将面临再一次的销售困境。

  最近手上各大开发商的卖房短信越来越多。这在1-3月是很难想象的。诚然五一至端午的假期可能是开发商推货的主要时机,但是房地产开发商也许不得不面临的真实问题是类似于1-4月的消费高峰的持续性。

  10月份的销售数据将说明问题,但现在距离十月份还很早。如果在短短的数月之间,中国经济的风向真实转变的话,那么情况会变得异常复杂。

  一种可怕的理解是,如果开发商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购地的队伍的话,那么风险也许是显然的。诚然,这是一个极其“难受”的时刻:如若观望,那么可能错过最好的购地时机,但是出手的话显然必须承担风险……

  并不愿意用最恶毒的理解去表达担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鳌房地产论坛仅有一两月的时间,当然是希望大家开开心心的去参加论坛。但愿事情没有如此复杂。

发稿:邬琼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