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史蒂夫·乔布斯与无形世界之门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页,那是摩尔定律——计算机性能呈指数增长、每隔 18 个月提升一倍的理论——同时推动着科技发展和经济预期的时代;那是经济预期因此而理想化的时代;那是人类突然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电脑芯片的方法来超越该理论本身的瓶颈、而不管它们被集成地多么粗俗和不雅的时代。而就在美国历史上这个令人眩晕而失去理性的时刻,乔布斯自负地站出来,嚷道,他有个更好的想法,因为他有一款更好的产品。

  如同 iMac ,iBook 不是作为一个应用的工具、而是一个渴望的结晶而设计;如同iMac ,它为感官和使用的双重享受而设计;如同 iMac ,它为设计而设计。在乔布斯重返苹果两年、推出 iMac 一年后,通过推出 iMac ,他向世人表明,自己关于科技革新的想法不像某些家伙那样,只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安插在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致敬。取而代之的是,他完全颠覆了技术革新的理念。虽然无法与基于摩尔定理——以增强性能和降低价格为基础的 PC 直接竞争,但乔布斯通过将人们对计算机更新的期望扩展至设计领域的方式而与之抗衡。让 Windows-Intel 的革命在对可预测的指数利益的追求中化为乌有:从那一刻起,乔布斯开始着手一个使自己并且只有自己登峰造极的艺术;从那一刻起,乔布斯开始着手一个只有他的产品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大众期望的艺术;从那一刻起,乔布斯将会极其成功地证明:设计标准即是技术革新的定义,甚至成功地使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产生质疑:原来它们毫不美丽。他将如此行事,他将反复如此行事,他将穿着那身推出 iBook 时穿着的装束永远如此行事。

  在 1999 年的演讲上,在桌面电脑还没有彩壳的时代一举推出5种彩壳颜色的 iMac 之后,苹果推出了越橘橙和蓝莓蓝的 iBook 。这给乔布斯身着的黑半高圆领 T 恤、蓝色牛仔裤和纽百伦运动鞋赋予了意义。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脱下它们。他再也没有穿过其他衣服。两年后,他身着这套装束推出了 iPod;在这六年之后,他又穿着它们推出了 iPhone 。这个决定使他再无决定,这个选择使他无从选择,直至终结。苹果的生产线将会更新换代,而乔布斯不会,他宁愿变成一条苹果将其产品推向世界的流水线。在乔布斯演讲将至、话题逐渐向其转向的几周时,没人会去猜测乔布斯将会穿着什么,因为人们早已知晓。猜测仅仅集中在乔布斯将会推出什么——他的下一步,即乔布斯到底想要如何。那身装束不仅仅是他光环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他的光环,一个他是谁与不是谁的物质表现。而至少有一个不得不与其交流的家伙觉得那真令人费解:“什么人会有一个塞满上百件黑半高圆领T恤和上百条蓝牛仔裤的衣柜?告诉你,是疯子。”

  从此,他幸运地发现了一套可以胜任任何场合的装束……任何场合,确切的说,除了疾病和死亡。这是这个一意孤行的问题注定的结局——它们最终注定没有结局。那身装束本该是苹果产品变革的一个标杆—— 那是乔布斯的天赋的表达,只要乔布斯没有从根本改变它们。然而,它们却不仅预示了他所经受的改变——他的权势的减弱,而且还预示着那些改变将会带给苹果的挑战。他的身份、他的公司以及他的产品已经圆满至极、个性至极、特别至极。每一台苹果电脑、每一台 iPod 和每一台 iPhone ,都被史蒂夫·乔布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尽管不是在字面意义上。抹去这个签名,抹去他那满载生机的主人翁精神,它们便少了些什么,它们成了电子产品,而苹果公司也只是一个时尚的电子产品公司,就像 80 年代的索尼。

  只要乔布斯还在,苹果就不远远不止是一家电子产品公司,远远不止是一家电脑公司,远远不止是一家 iTunes 公司或者 App Store 公司——甚至远远不止是这些的总和。它将是人机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从一开始,乔布斯就意欲通过采取一些不人性的方式从机器中挖掘属于人性的角落;他通过异乎寻常而不随和的探寻以使机器随和人类的感触。但他一直专注于机器。如同一位前苹果工程师所言:“你永远不应忘记苹果是一家硬件公司,过去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

  乔布斯永远坦率着他对不朽的渴望;同时,他一直将他对不朽的赌注压在机器的不朽之上。然而机器总会落伍。无论它们流行了多久,落伍总会在尽头等候。这是一个长远的观点,而从长远角度看,苹果事实上是另一家索尼;而 iPod 则是未来垃圾场中的随身听。因此,尽管乔布斯永远地改变了三个行业——Apple II之于个人电脑,iPod 和 iTunes 之于音乐,Pixar 之于电影——而且正在凭 iPhone 改变第四个行业,但他的遗产却太过庞大以至于它难以界定,他的成功太过深远以至于它阻碍了继任者的脚步。他是苹果机器中的幽魂,“没有他,苹果将会成为一个形式完全不同的公司。”苹果工程师如是说。在美国、甚至可能在世界上都不会有另外一个企业家,将他的个人理念如此深远地灌输进他的公司甚至他的国家文化之中;不会再有另外一个企业家可以完全如同一种理念般在人海中流传。但是乔布斯的思想的迷人之处不在于它的存在方式,或是它的难以定义;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人类岁月中无法传承……

  这便是为什么乔布斯在六月推出 iPhone 3G 时的场景是那么的感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枯槁憔悴、以至于它的黑色半高领如同无风日子里的旗帜般皱缩在一起;而是因为乔布斯正在他的思想中风烛残年。身着之前象征着他的无懈可击的服饰,却如同海盗般憔悴;他依然有着如米基·鲁尼电影中的少年发明家一般的腔调,他依然在介绍着苹果“及其杰出……及其优美 ”的产品,他依然血气方刚,他依然在为只有他知道方向的目标而努力。那个目标——为了不朽、为了震撼、为了散播自己而无论这是否还是他的时代,化作最新版的 iPhone,在他的掌心翻舞,而这正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只不过人们都明白,这一次,也许乔布斯开始了一段无法亲身到达终点的旅程。不仅因为他是那么的羸弱不堪,还因为 iPhone 是那么的生机盎然。

  去年十一月,世人先后目睹了两款差异巨大的科技产品的发布,一款毫不避讳地企图对乔布斯模式进行模仿,另一款则含蓄地试图为乔布斯模式提供一个替代。前者是亚马逊的 Kindle,一款白色的塑料“阅读器”,意图在书籍方面实现 iPod 在音乐方面的作为;后者是 Android ,Google 的开源手机操作平台,意图找到使自己进入成千上万种手机的途径并将这些手机转变为“gPhones”。时隔两个月,在另一次 Macworld 的另一次演讲后,乔布斯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并对这两款产品做出了评价。对于亚马逊的骄傲——杰夫·贝佐斯的白色电子产品,他极其不屑地说,显而易见,它的好坏无关紧要,“事实上人们已经不再读书了”。至于 Android ,他强调自己在 iPhone 发布前便赢得了六个月的时间优势:“创造一款手机,其难度要比看起来复杂得多。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软件有多么优秀、消费者到底多么喜欢它以及它会被市场多快接受。”

  有多种方式解读他的观点。一种理解是那是乔布斯本人及其思维方式的典型表现——它们如此迅捷、如此尖刻、如此真实以至于如同市场修正一般客观。

  另一种理解是那是如此的主观,主观到可能连乔布斯都不曾察觉。乔布斯是一个养子。他是天下所有养父母最渴望的梦想,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富甲一方,而是因为他一直将自己的养父母——已经去世的保罗和克拉拉·乔布斯——全然视作自己真正的父母。同时,是否可以说他有一种许多养父母都曾意识到的,在控制欲方面的问题。有许多人,无论长幼,都为自己被收养而深感幸福;然而,这并非他们嗷嗷待哺时所作出的选择。这是人类在年幼时于控制权方面所可能经历的最严重的缺失,控制权也因此如同爱一般被许多收养子女所渴望……甚至被视作爱的基础。

  乔布斯与其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同辈——比尔·盖茨的对比,都是基于其阶级出身(盖茨生于豪门,乔布斯出身中产)以及创新意识(盖茨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机极客,而乔布斯是一个浪漫诗人)而得出结论,但是与其竞争最密切相关的差异是那么的基本以至于它被忽略而过:乔布斯是被收养的,而盖茨不是。毕竟,乔布斯在桌面电脑霸主之争中输给了盖茨许多年,但这并非因为他出身贫寒或者缺少学校教育。那是因为他拒绝放弃对他的创造和他的公司的控制,因为他坚持将硬件和软件捆绑出售的决心,因为他决意苹果不会涉足于无法 “一网打尽”的行业,而盖茨则乐意去共享——及其贪婪的共享。一个设计顾问说:“有人说盖茨比乔布斯更有钱的原因是他没那么贪得无厌。”这个定论虽有些残酷,但它却极其准确。乔布斯是贪婪的,而与盖茨相比,乔布斯所贪求的是些难以言说的事物。乔布斯的贪婪是一种育婴室弃儿般的贪婪,一种当他唯一的权力是被他人选择的权力时,奢图控制的贪婪。

  乔布斯的养子身份使定义乔布斯的工作极其复杂。如果说一个创造者拥有创造力的天赋,那么乔布斯的天赋从何而来?如果乔布斯是如此的非凡以至于后继无人,那么他继承了谁?“他的爸爸是个热爱技术的好爸爸”,沃兹尼亚克说,“他喜欢向乔布斯展示物体的运作方式。我知道当史蒂夫回忆往事时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心。”是否因为保罗·乔布斯是一个机械工人,才使乔布斯敢于去追寻有关机器的梦想?或者是因为乔布斯的收养身份,使他总是将自己创造的机器与创造生命相提并论?他曾创造过生命——他有四个孩子。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家庭型男人,他及其珍惜与孩子们共享天伦的时间,以至于当 Maria Shriver要求他去参加将其引入加州名人堂的典礼时,他以时间与其家庭之夜相冲突为由推脱。(他怒气冲冲地去了,Shriver 说:“他去的很晚,走的很早。”)可他还是坚持着“发布产品如同创造生命”般的理解;随着 iPhone 的发布日渐渐临近,当他说道将 iPhone 推向市场像是经历了一次“感情创伤”时,着实令一个与之相识超过十年的人感到惊讶。“我知道他为癌症手术付出了很多,而且 iPhone 是苹果在手术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然而,当听到一个人如此形容将一款手机推向世界的感受时,确实很让人惊讶,特别是你知道他已经有孩子了。你也这么想,是吧?”

  但即使没有那种使其复杂化的影响——被收养所造成的影响,乔布斯依然令人深感困惑。他的创造血统或许是因其亲缘血统的复杂而复杂。似乎他并不是其血脉中唯一具有创造天赋的后代。他的亲生妹妹同样天赋异禀。她在他之后出生,与乔布斯同父同母——即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所说的 “将自己为收养而生”的那对父母。他们那时是研究生,在乔布斯出世时还未成婚,但后来他们结为连理并有了一个叫 Mona Simpson 的女儿。之后她的父亲抛弃了她们,Mona 的母亲在威斯康星的 Green Bay 将其养大成人。Mona 并不知道她在加州有一个亲哥哥,直到她的第一本小说 Anywhere But Here(在别处)即将出版时。她将这本书或多或少献给了“我的哥哥史蒂夫”,并且出于对他们共同的牵挂,出于对那个在某种程度上同时遗弃了他们兄妹的男人的幻想,她写了第二本小说,The Lost Father(离去的父亲)。后来她写了 A Regular Guy(一个凡人)。而事实上,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不凡的人。它描写了一个腰缠万贯的的企业家,一个从开始就具有“不仅无法与他人苟同,甚至对他人愿望和奇想都丝毫不予考虑”的性格、并希望“这个星球因为他的诞生而从此改换新颜”的人。这是一本小说,那个不凡的人名叫汤姆·欧文斯,他选择的那个把自己看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工作是生物技术。但这本书同时无情地描写了这个因其复杂的生育状况而使之拥有复杂的生育思想的男人——一个如同乔布斯一样,在第一个女儿出生时未婚并因忙于开创一个永恒的技术,而为是否应当承认她为自己亲生而迟疑的人。事实上,在此书出版十二年后,在乔布斯即将重返苹果、距 iPod 诞生还有五年之时,A Regular Guy 依然是乔布斯其人及其思想的最好写照——这不是一本如果 Henry James 发现他有一个名叫 Henry Ford(福特公司创始人)的亲哥哥后可能会写的书。虽然并非出自乔布斯之手,它依然是由他的部分血统所著,而它也回答了为什么在 2008 年,当乔布斯被问及对于 Kindle——这个明显是对其创造天赋致敬的产品——的看法时,他不仅蔑视了 Kindle ,而且意义深远地对其表示了蔑视。乔布斯不是那种会公然表明“人们不再读书”的人;他是那种在他的妹妹——那个被他亲生父母养大的人成为美国知名小说家后,公然表明人们不再读书的人。当她写了那本关于他的书后,没有人再读书了。

  有一个乔布斯的故事。不是一个基于详细时间地点的故事,因为人们在讲乔布斯的故事的时候通常都不想带上时间地点——他们害怕他会追查出自己。虽是一个平常的故事,但一个故事之所以平常是因为它所讲述的事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这是一个关于乔布斯在不受欢迎的地方现身的故事。有些让人惊讶,但却难以避免,因为他对其反对者的口袋同样具有吸引力。那或许是一个与之敌对的公司的会议,或许是一些认为自己似乎并未得到乔布斯关爱的苹果员工的集会。总之,他站在他们面前,身着那套装束,解释着他的立场——关于为何这个公司应当站在他这一边或者为何这些员工不值得他的关爱。这个故事并不长——那个在苹果销售人员面前破口大骂他们是“一群窝囊废”的乔布斯和那个在斯坦福毕业生面前慷慨陈词“ 你们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活在别人的生命里”的乔布斯一样真实。他的理论并不像他的设计,在逻辑上毫无破绽;他的简约与之同行,而他的简约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一针见血,而且几乎无可辩驳。但问题是,总会有一个大胆的家伙。总会有人站出来试着说,眼前的这个问题并不像其他问题那么简单。而乔布斯,会在几乎瞬间将其击溃,毫不迟疑。“听着,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你将会想些什么,你错就错在这里。你知道,我也知道,所以别让我们浪费对方的时间。”过后,人们纷纷慰问那个不幸的家伙,但人们安慰他并非因为人们认为他是对的,而是因为人们认为对的是乔布斯。他们的忠心也随之转移,他们的看似安慰的话语其实饱含歉意。他们已经在给乔布斯卖命了。

相关文章

·一个极限案例看“跨界”启示 09/05/11

·重新发现礼堂 09/05/11

·世博德国馆:一个城市的缩影 09/05/11

·忘掉创业板,忘掉IPO 09/05/11

·拉德芳斯: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 09/05/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