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新地产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3-26 08:56

  外界纷纷猜测造成中新地产目前困境的原因。有传言称是由于土地交易被查,也有传言说是因为中新地产账户上的资金被冻结。

  香港上市公司中新地产集团(HK.0563)成为2月份最受关注的房地产企业之一。由于未能按期支付1.52亿的债券利息,其被认为是资金链最危险的上市房地产企业。有媒体认为,其资金链紧张的原因是由于2007年扩张过快,购买土地占用的资金过多,但深入了解却让人联想到合俊的倒闭:不是因为玩具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被大股东买的银矿拖垮。

  变脸

  资料显示,中新地产2003年借壳原科建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据其年报公布的数字,该公司2007财年营业额达50.3亿港元。其大股东郦松校以63亿资产列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73位。

  但在1月底,香港媒体突然爆出消息,称中新地产未能如期偿付其原本应该于2008年1月23日支付的4亿美元(票面利率9.75%)高级债的半年利息1950万美元。

  中新地产突然由一支年销售额达到50亿的潜力股变为一个无法支付1.52亿利息的“老赖”,变脸之快让人吃惊。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新地产面临的唯一问题。从2008年1月22日起以中新地产以“待发表有关若干股价敏感资料”为由停牌至今,停牌前股价大跌10.2%,期间中新地产管理层没有对停牌原因做出任何进一步解释或作出澄清。

  另外,2008年1月31日,中新地产公告称其公司秘书陈艳琴和资格会计师兼副总裁及法定代表陈俊霖辞职。6月10日,又出示公告称德勤辞去中新地产核数师职务,由陈叶冯会计师事务所代替。

  德勤在公告中称,“作为德勤的正常程序,德勤每年均会考虑是否欲继续担任核数客户之核数师。德勤知悉中新已委聘外部专业公司对香港业务及集团之内部监控进行审阅,以筹备恢复股份买卖。中新地产知会德勤,贵集团之财务报表须于二零零八年八月底前完成审核。然而,鉴于上述外聘专业公司之审阅仍在进行当中,目前尚未可知其发现及结论,故德勤认为按此时间表工作实属不当。因此,德勤决定辞任。”

  尽管中新地产努力采取措施消除市场对其公司治理的怀疑情绪,其中包括邀请外部专业公司对其香港业务及集团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但市场人士仍然对其公司治理持怀疑态度。

  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董秘、负责财务的副总裁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先后辞职在会计专业人士和专业投资者犀利的眼睛看来已经不能简单以巧合来解释了。

  据了解,2007年时,多家知名投行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将中新地产作为的跟踪对象,但在重要的更换董秘和会计师事件后,包括花旗、瑞银、中银国际、招商证券、光大国际、德意志银行都将中新地产从股票跟踪名单中剔除。原因多是担忧其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

  一位供职于一家外资银行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向观点网表示,之前去中新地产调研与其高管交流无法获得真实的建造成本方面的数字。

  “德勤已经是最低限度了,德勤都不愿意做审计的肯定已经很有问题了!”另外一位供职于一家外资银行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

  中新集团执行董事元崑2008年11月底接受观点采访时表示,其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上没有任何问题,前段时间请外部公司对其香港业务及集团内部监控进行审阅只是为了消除外界的某些影响和疑惑。

  针对德勤辞职而现在的审计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事务所的疑问,他反问道:“中国的A股有多少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呢?”

  合俊第二?

  中新事件之后,外界纷纷猜测造成中新地产目前困境的原因。有传言称是由于土地交易被查,也有传言说是因为中新地产账户上的资金被冻结。

  标准普尔分析师符蓓向观点网表示,该公司针对债券利息未按时支付,给出的解释是,接近年底、春节国内有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在调度上面有一些问题,公司已经表示会尽力付上。

  有媒体认为,其资金链紧张的原因是由于2007年扩张过快,购买土地占用的资金过多。尤其是其斥资31亿高价购买了珠海淇州岛,并立即支付了土地交易款。

  但实际上,长期跟踪中新地产的穆迪助理副总裁曾启贤曾经向观点表示,以中新地产的年销售额支付1.52亿的利息都有困难,难免引起疑问:中新地产的钱去哪里了?

  中新地产营销总监总裁助理陈宁接受观点网采访时曾表示,2008年中新地产销售额有40多亿。再加上其2007年发行债券和可转债募集的数十亿资金和出售旗下部分项目获取的资金,仅仅从地产业务而论中新地产不应该出现如此的局面。

  中新董事局主席郦松校也似乎并非没有退路。郦松校已经购入香港上市公司启帆(00646.HK)股票,并成为该公司的大股东。据称,郦松校计划借助该上市公司,从事矿产等其他业务。

  这也难免让人联想到合俊倒闭事件。

  在此前合俊集团破产倒闭的事件中,所谓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并非是推倒合俊集团的主因。

  合俊大股东花费700万从政府手里买下探矿权不到一年时间,又以3亿的价格卖给了上市公司,才是合俊倒闭的主因。“公司不赚钱就破产,这是很多企业逃避债务的办法。此前大多数资产都已被巧妙转移走。”东莞一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合俊的倒闭。

  潘石屹曾说过,一批在过去几年犯了错误的房地产商的倒闭、兼并和重组是“见底”的标志,也是让房地产回到正确发展道路上的标志。而现在看来,由于对大型房地产企业贷款的放松,本身专注从事地产行业的大型地产商已经非常安全。像富力和绿城这样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不会出现中新地产这样的资金困境。

  瑞银对中新事件评价认为,主要上市开发商的破产风险已经较低(此处的“主要”是指在香港上市的15家大型开发商),原因是中央出台新政策给予支撑,如近期政府要求银行“放贷给资质良好和全国性开发商,资助其并购和开发项目”,此外,这些开发商在2009年更加专注于变现能力。

  瑞银表示,由于信贷标准放宽和房地产企业更加专注于变现能力,部分此前因担心其破产而不在核心投资范畴的深度价值股(如碧桂园、绿城中国、合景泰富地产等)及其发行的深度价值债券有可能跑赢大市。

中新

  中新地产事件被误读为大型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生死存亡关头的标志性事件。实际上,房地产“大佬们”和银行重新“甜蜜合作”已经让中国地产业最危险的时刻成为过去时。被称为房地产见底标志的地产商“破产潮”似乎也已经不会出现。

发稿:见习编辑 林向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