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产业 谢亚龙时代猜想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3-26 08:44

  诚然,中体之所以面对如此困局有诸多原因使然,但体育界人士所构成的管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显然难辞其咎。

  凭借着奥运概念在2008年里风火了一把的中体产业集团,事实上在地产圈里的名头并不见得有多么的响亮。但去年年底,“前足协主席谢亚龙将调任中体产业董事长”的传闻还是将其带到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不久前,中体产业董事会讨论通过了谢亚龙的任职决定,2月26日,谢亚龙正式入主中体产业,成功将董事长的宝座揽入怀中。

  谢亚龙入主

  1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内部会议首次宣布了前足协主席谢亚龙将接替王俊生任中体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消息,享受150多万元的年薪。伴随着谢亚龙在体育界的“超高”人气,中体产业在此刺激下被抛到了一个众人瞩目的位置,而争议的焦点的显然在于:这个在足球界“无所作为”的领导者将会给中体产业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谢亚龙此前在担任中国足协主席的四年时间里,显然给中国的球迷们带来了太多的失望:男足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一场不胜提前出局;亚洲杯小组赛提前出局;女足世界杯,身为东道主却止步八强。北京奥运会,最后依然小组赛出局;奥运女足,大好形势之下谢亚龙临阵换帅,于是再次梦断四强。在媒体“史上最差”成绩单的评价下,谢亚龙的领导能力毫不意外被业内人士看低。“一个把中国足球搞到如此地步的领导,还能把上市公司搞好吗?”球迷如此质疑。

  但官方说法表示,将谢亚龙调任中体产业董事长完全符合《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足协一名官员评价谢亚龙为:“性格温和憨厚、为人低调,从心眼儿里也想尽一切努力把足球搞好,但在很多事情上,他也无能为力。”意见颇为“中肯”。

  作为新东家的中体产业对此事的态度却颇为低调,只表示将听从公司大股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的安排,此外未作任何评论。

  尽管质疑不断,然而意外的是,谢亚龙入主中体产业似乎并未给中体产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在大盘疲软的背景下,1月14日中体产业逆势大涨,涨幅一度达到4.5%,收盘价达5.52元,涨幅为3.76%,远远跑赢大盘。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体产业当日大涨和谢亚龙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其上任后可能给中体产业带来的“潜在资源”或将给中体产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带来一些“便利”,在2009年里该股票甚至将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也许并不能排除其股票逆势大涨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亚运概念股的影响。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中体产业是国内惟一一家以体育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受到亚运概念股影响也是情理之中。

中体

  股东减持之谜

  事实上,除了谢亚龙给中体产业股票上带来的可能性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显然也是中体产业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随着中体产业今年在资本市场上行情的一路攀升,公司第二大股东金保利数度大规模减持中体产业股票就由此成为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加上最近发生在2月12日的减持行动,金保利从2008年3月以来已经是第五次减持中体产业股票了,对类似的行动金保利似乎一直“乐此不彼”。

  根据中体产业历史公告显示,金保利分别于去年三月份、四月份、七月份减持公司股份,减持股份总数合计3652万股,其所持有的中体产业股份被抛售近半。

  而进入今年2月份,短期内解禁的中体产业限售股再次被金保利清仓,2月6日、2月12日分别减持了中体产业股票8000000股、8200000股,分别占公司总股本的0.996%、1.020%;同时2月12日还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所持有的中体产业公司股票769526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58%。

  在经过这一系列频繁的减持后,金保利所持有的中体产业股票总股本已经从去年的13.25%降至了3.97%。

  “这显然是大股东的战略性减持行动,”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表示:“中体产业旗下业务繁多,但是主业并不是非常明确,目前的主要盈利模块可能只局限于彩票出售这一块”。张刚认为,大股东数次抛售可能是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主业不清?

  2003年后从中体公司改组为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中体产业的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涉及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体育主题地产等诸多业务板块,并形成了“一园、二健、三竞赛”及“中奥广场”的“3+1”发展主线。

  中体产业集团由此成立了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管理集团、中体健身集团、中体竞赛集团及中体奥林匹克花园投资有限公司来运作旗下繁杂的业务。“一园”即奥林匹克花园;“二健”就是健身连锁店;“三竞赛”指的是拓展体育竞赛市场。

  虽然繁多的业务貌似给中体带来的诸多的盈利渠道,但事实上,多点开花的策略使得中体产业逐渐陷入了一个主业不清的境地。

  根据其公布的2008年中期业绩报表显示,中体产业旗下的房地产销售、体育赛事、咨询管理、技术服务、健身服务等五大板块业务对于利润的贡献分别为40%、7%、47%、6%和0%。

  民生证券分析师呼振翼分析认为,尽管从近几年的报表看来地产业务的收入对公司贡献甚大,但既便如此,其地产收入与其它地产上市公司来说却小得多,充其量只能归结到中小地产商的级别上。

  分析其近几年报表可以同时发现,中体产业赛事收入方面也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来进行周期性的运作商业赛事,健身服务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看不到其有扩张做强的迹象。

  “虽然我们认为其和体育相关的领域应该还是有优势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股东也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但似乎一直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商业规划,而地产业务在整个地产行业剩者生存的背景下,似乎也不是公司的长久发展方向,从经营基本面上看来,中体产业的未来商业发展方向还要确认。”在其撰写的分析报告中,呼振翼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从奥运场馆的运作上也可以证明,中体产业目前的盈利模式显然还有所欠缺。”张刚也认为,在企业发展战略和路径方面,中体产业似乎仍在徘徊中。

  谢亚龙时代猜想

  虽然有消息称谢亚龙入主中体产业并不会对中体产业的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因为按照中体的惯例,各项业务的运作均是由现任中体产业总经理陈顺具体操作。但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为董事长的谢亚龙究竟又将会给中体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由此我们不得不提起中体前任董事长王俊生。在中体产业担任董事局主席达八年之久的王俊生此前也是从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职务上退任后才担任此职。然而现在八年过去了,经历了重组和变革的中体产业似乎并未在其的带领下冲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迷局。作为国内唯一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似乎却并未因此创造出其应有的业绩,仍在艰难中生存。

  诚然,中体之所以面对如此困局有诸多原因使然,但体育界人士所构成的管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显然难辞其咎。

  如今,王俊生与他的中体时代渐行渐远,对于多少带点娱乐色彩的谢亚龙来说,是否能给中体产业带来像他带给中国球迷的那种“震撼”,抑或真的带领中体产业走出迷局?目前没有答案。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王俊生在离任中体产业集团董事长一职后,经中体产业董事会讨论决定将其被返聘为“中体竞赛集团”的董事长,负责竞赛管理这一大块的工作,成为集团下属董事长之一,向谢亚龙负责,这点倒有点符合谢亚龙颇为戏剧化色彩的人生。

发稿:王小明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