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的。他的美学原则是:人生并不长,我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在美与风格上,他选择了前者。“我承认风格是有价值的。我有自己对风格的评价。我认为一种风格最终是会发展,但是我认为坚持一种风格是非常危险的,它会变成一种签名,你会变得过于松懈。”他的美学是自然的美学。
他是自然的。“我在建筑中利用光,其实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力量;如果我以几何体来强化建筑,譬如像香港中国银行那样的高楼,那也是体现了我对大自然力量的认同感。”他以自然化解乡愁,“人与自然相辅相成是我与生俱来且源自中国的信念,大自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帮助我弥补了故乡的失落感。”他是一棵长盛记忆的松柏。
他是存有记忆的。他常常梦回苏州水乡,“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在那儿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他永远记得苏州这个童年记忆的和谐场所。
他是和谐的。考量环境的和谐,“我更热衷于把建筑融合进周围环境。
我认为不过于强调个人的设计风格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我乐于探索出各个专案内在特有的可能性。“再没有比贝聿铭更尊重场所的现代建筑师了。他在坚持”世界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他是让人振奋的。“建筑师必须将它设计得令人振奋,这是我从中国园林中领悟到的。在设计空间时,建筑师也必须这样做,必须创造惊喜让人们去发现。设计可以使人往左、朝右或向前,所以你必须‘鼓励’人们—就是这个词—‘鼓励’人们去看、去探索。”他如明灯,总在探索建筑的振奋未来。
他是未来生活的。也因为传统,他认为“未来始于过去,历史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反映在他的建筑上,“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他希望以自己的作品提升生活,以及中国人的形象。
他是中国的。自始至终,他希望能报效国家。“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爱国心,我想使中国变得富强,并为此出一份力。”这正是贝聿铭的国家精神观。
-------------------------
贝聿铭I.M.PEI
出生于1917年,祖籍苏州,生于广州。美籍华人建筑师。十岁随父亲至上海,十八岁高中毕业后至美国就读宾州大学,而后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并于1940年毕业,1946年获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曾任齐氏威奈公司(Webb & Knapp)专属建筑师,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I.M.Pei & Associates),并开始独立执业,1989年事务所改名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贝聿铭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