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覆灭记

  眼看着自己掌管的公司大势已去,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首席执行长理查德·福尔德(Richard Fuld Jr.)还是打了个电话,给一个他认为可能救他一命的人。

  9月14日那个周日的下午,福尔德其实已经没有选择。美国政府已经表示,不会提供资金救助雷曼兄弟这家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英国的巴克莱(Barclays PLC)之前原则上同意收购这家亏损得一塌糊涂的公司,但最后交易计划还是告吹。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起初被认为是雷曼兄弟最有可能的买家,但该行两天前说,没有政府的帮助,它没法做这笔交易,而且,该行周日的时候正在就收购雷曼兄弟的竞争对手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秘密进行深入的谈判。

  为避免让有25,000名员工的公司进入破产程序,绝望之下,福尔德拨通了美国银行董事长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D. Lewis)位于北卡罗来纳家中的电话。那个周末他之前打出的电话都没收到回音。这次,还是刘易斯的妻子唐纳接的电话,她告诉福尔德:如果刘易斯想回话,他会打过去的。

  福尔德停顿了一下,然后对打扰唐纳表示道歉。“我真是太抱歉了,”他说。

  他同样感到抱歉的对象可能还有投行界的楷模、已几乎成为“华尔街”同义词的雷曼兄弟公司。打过电话数小时后,雷曼兄弟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一周之内,人们所知道的华尔街──那个监管松懈、喜欢冒险、报酬极其丰厚的华尔街──就此宣告消亡。

  那个周末,就在越来越绝望的福尔德绞尽脑汁想办法挽救公司的同时,华尔街另外三大投资银行的老板们也没闲着,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之下,他们也都忙着应付各自的问题。华尔街从没有过像这样的一个周末。以前发生危机的时候,各位老总们会联合起来寻求逃生的办法。但这次,他们自己挖的财务黑洞太深了。每个人都在自顾自逃命,只有福尔德还想着指望别人救他。福尔德不愿就本文接受采访。

  方方面面从各个方向施加力量,造成了美国证券行业9月份的这场不可思议的崩塌。抵押贷款机构给美国人提供了他们实际上无力承担的住房贷款,投资银行将这些打包做成复杂的投资产品,这些产品的风险就连他们自己有时也不了解。评级机构往往给出足够高的评级,投资者大举借债买进,而监管机构对报警信号视若罔闻。但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华尔街的四位大老板。在市场繁荣时期,公司支付他们数亿美元去管理风险。

  有关这些老板的决策和谈判活动的很多细节以前没有报导过。现在了解到的这些方面情况显示了他们是如何设法避免这些美国投行巨头的死亡命运。在那个周末,他们的努力达到了顶点,为保住公司,他们一刻不停歇地进行秘密谈判或采取个人行动。记者了解的一些情况来自公司和其他文件、电子邮件,以及对华尔街公司管理人士、交易员、监管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方面人士的采访。

  夏日阴云

  今年早些时候,当这场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出问题时,华尔街幸存的这些主宰者都认为,风暴中心已经过去。贝尔斯登是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中规模最小的一家。在两家内部对冲基金因次级债业务失利而倒闭后几个月,贝尔斯登即告崩溃。2008年三月,在政府协调下,贝尔斯登被卖给了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

  贝尔斯登勉强保住性命后,联邦储备委员会(Fed)首次允许投资银行以跟商业银行基本差不多的条款从政府借入资金。华尔街许多人认为,如果艰难时期再次出现,投行获得的相当于所谓联储贴现窗口的渠道就像是一张空白支票。但它也是给予政府在该行业更多发言权的第一步,而这个行业一直以来监管很少。

  4月份的时候,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长麦晋桁(JohnMack)曾告诉股东,次债危机已近尾声。同样在4月,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首席执行长劳埃德·布兰克菲恩(Lloyd Blankfein)说,如果按一场四节比赛来算,“我们可能已处在第三或第四节。”

  麦晋桁和布兰克菲恩当时的自信都是有一定理由的。摩根士丹利在麦晋桁治下较晚才涉足按揭交易,而出售资产筹集现金的时间也相对较早。布兰克菲恩领导的高盛在次级债投资业务上的直接介入则更少。高盛为防范发生严重融资问题而持有大量政府债券和其他证券,这也让布兰克菲恩感到欣慰。二季度,高盛将债券持有量从今年早些时候提高了30%,达到880亿美元。

  然而,美林和雷曼兄弟的问题要严重得多。

  曾任高盛总裁和纽约证交所负责人的塞恩(John Thain)在2007年12月进入美林。他迅速削减成本,开始出售公司的直升飞机,并用假花替代了美林9位高管所在楼层的鲜花──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20万美元左右。

相关文章

·美国来信 08/12/30

·澳门真的很惨吗? 08/12/28

·一个纽约客的圣诞橱窗笔记 08/12/24

·市场长期向好 二三线城市更具潜力 08/12/23

·认清形势 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08/12/2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