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反思在当下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12-21 16:39
评论
女性在今天的经济舆论当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执着,乃至更为理想主义的个性往往比许多男性要丰富得多。
相关专题:乌鸦与喜鹊
叶檀并非分析师,而只是一个媒体评论员,主评经济。不过,叶檀主修的专业并非经济而是历史,将叶檀放入我们本次封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檀的个性也许更容易诠释在中国做经济分析的女性群体,很多时候女性对经济的分析往往有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感知能力。
财经评论专栏作家 叶檀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迄今为止已止已在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文章,为《每日经济新闻》评论版主编。
在美女作家横行的当下,女性的文字是可以感知的魅力之一。当然,这里并非有性别歧视的意思,我们只是想说明女性在今天的经济舆论当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执着,乃至更为理想主义的个性往往比许多男性要丰富得多。
一
曾在中山大学看到过叶檀的演讲与对话,与她同时出席的还有茅于轼。茅于轼的听力并不好,因而在对话期间往往无法听清楚他人的问题。在整个对话期间,叶檀除了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之外,几乎一直在做着茅于轼的助手的工作,她将台下观众和其他人的问题“翻译”给茅于轼。而叶檀自己的演讲亦非激昂,言语平和,只是淡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判断。
那个时候,很自然地可以看到作为女性的叶檀的细腻,这并非像我们在文字当中所认识的叶檀。
今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我们开始接触叶檀,在叶檀本人的描述当中,她的日常生活枯燥得让人们难以想象。叶檀曾对我们说,她的生活只是每日的阅读与写作——每天睡至午间,然后阅读,晚间开始写作两篇评论稿件。这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多年来始终如一。
也许是媒体出身的原因,叶檀的文字往往有当代媒体评论当中那些显见的情绪所能带来的阅读快感。这是媒体职业生涯的使然,也是读者的要求。也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书面文字本身与演讲台上的形象的差异是必然的,文字更多的挟带着情绪的体验,而演讲台上的演讲则有表演的痕迹。虽然说并非每个人都认为演讲是表演的舞台,但是既然在演讲台之上,人们就要承担这样的角色。不过,叶檀毕竟还是书斋中的女性。
叶檀本人是历史学博士出身,她称自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其自我介绍当中这样写道:“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政治,期间并无轩轾,常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因此谴责任何以牺牲个人充当某种崇高理想祭品的行为,以及脱离生活常识的高深理论。”
这是从本身态度上来讲的,叶檀强调的是尊重现实与逻辑。
在中国的历史逻辑当中,对历史解读往往强调的是历史的共性而非个性,大多数时候中国的史家喜欢在历史的共性中发掘历史存在的逻辑。因而大多数史家在解读现实的时候,往往能在历史当中找到现实的影子。唐太宗说“以史为鉴”,或许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对待历史的态度的根源。
叶檀宣称自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这种自己给自己上标签往往标明的是态度。作为评论家,叶檀似乎更着重于对当下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否有着某种历史的逻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叶檀的评论文字当中仅仅是评论当下,并未扯来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檀选择财经评论作为自己的职业,从其自身的层面来解读的话,或许叶檀希望自己能够做超前的史家——用未来的眼光来反思今天的中国文明,这种文明本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商业文明的时代,这种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现象本身显示出时代的力量,而作为现实中人,如若能够感受这种力量并用自己的思考去描述它,那无疑是极具魅力的。当然,叶檀强调自己的尊重常识与逻辑,这并不奇怪,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大多会强调自己尊重逻辑与常识。
二
叶檀参加了2008年博鳌房地产论坛,这可能是叶檀首次近距离大规模地接触与观察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关注房地产行业内的经济学家。在此次博鳌房地产论坛之后,叶檀也说论坛本身表现了房地产开发商群体的集体反思,但叶檀并不认为这种反思的意义有多重大,事实上房地产行业本身的问题是制度性问题。在之后大多数关于房地产的论述当中,制度成为叶檀最常讨论的问题。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代的媒体人往往被认为是今天的著史者,史家本身的态度恰恰是反思,是对现实的敏感与对反思的态度。在随后的大多数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评论当中,叶檀始终坚持的意见是利用此次房地产下行的实际状况,对房地产行业刮骨疗毒。
我们知道的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生与发展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属于保障性住房,人们几乎不需要用货币、也不可能用货币在市场上换取住房,所有的住房问题是围绕着住房分配展开的。在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当中,从最初的面向境外的房地产市场到面向境内居民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每一次放开都承担了刺激需求的重任。
这就使得中国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市场化道路是为了解决应急之需。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乃至整个配套的住房保障体系与住房税收体系都显得极为混乱。在此基础之上成长而来的中国房地产业的所有问题是在一个市场化表象之下的,以城市土地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的种种矛盾。
这个资源配置的过程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一旦在土地基础上的某一根利益关系链条形成,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的聚集与积累甚至是不需要成本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本世纪初的房地产市场经常能够听到的故事:某开发商通过关系弄到一块土地,然后将土地质押给银行贷款,再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开发完成并获得利润之后,开发商将一部分支付给政府,另一部分还给银行,而剩余的巨额利润收归自己。
这种无成本的开发模式迅速刺激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自1998年到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
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是在一个有趣的思路当中进行着。邓小平在制定中国改革的总纲领的时候所强调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整个改革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市场化先行、制度后行补充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行业进入市场化实践阶段的时候,许多中国人对行业本身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
在大多数时候,行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往往能使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中国的改革仿佛有着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本身意味着生产能力与贸易能力的释放。因而这种推动力更多的时候与政策无关,市场规律的惯性作用推动着整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迅速发展。政策往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纠正资源配置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有关公平与公正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亦是如此,但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对资金及经济巨大的刺激能力与普通消费品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房地产市场上集结了大量的利益与博弈。其中购房者之后的博弈主体居然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及银行这些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房地产行业政策制定几乎是扭曲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改变了那种对资源分配过程中保证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初衷。
因而中国房地产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利益纠结下产生的政策进行一次彻底的修正。叶檀在今年的大多数关于地产的评论文章当中恰恰是要求这种彻底的修正。
在许多时候,我们认同这种修正的机会,因为中国房地产一旦进入下行区间,各种利益平衡被打破,甚至房地产行业不能再带来利益的时候,这种制度修正成为可能。
叶檀本身的视角与建议并没有错,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同一团纠缠起来的乱麻,梳理起来难度极大,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房地产业又一次承担起刺激需求的责任,每一次都是如此,那么房地产业的制度修正要到何时呢……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