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桥回归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12-21 16:36

  2008年,张化桥脱离了房地产,重归瑞银,瑞银又祭出了他们曾经的王牌。

  相关专题:乌鸦与喜鹊

                     熊市中的房地产--观察者记事

  胡祖六转身销售,谢国忠辞离摩根士丹利,那么还有谁能够承担起国际投行中的中国分析师的荣誉呢?2008年,张化桥脱离了房地产,重归瑞银,瑞银又祭出了他们曾经的王牌。

  阅读张化桥的文字快乐在于,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作为分析师,张化桥的分析文字另成一派,即便是身在国际投行,张化桥依然在自己的分析文字中流露出浓重的民族情绪。

  地产生涯

  2006年,张化桥离开瑞银,加盟深圳控股,成为一家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用张化桥的话来说,转为商人身份的他考虑的问题就是深圳控股如何挣钱。

张化桥

瑞银中国区副总经理 张化桥
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任职,其后加入瑞银,2006年3月起任深圳控股首席营运官,2008年9月重回瑞银。

  在此基础上,张化桥开始了对深圳控股的重组,将深圳控股由一个多元化业务公司调整为一个主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

  在回答为什么会选择房地产时,张化桥的回答异常简单:因为房地产挣钱,且雪球滚动的速度快。类似于全世界的富人有60%来自房地产的此类证明是没有意义的,谁都知道2006年和2007年的房地产是挣钱的,在这两年里,所有关于中国的富豪榜当中,房地产商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恰恰是在这两年,瑞银推出了中国两位女首富:蔡洪平在2006年让张茵成为中国首富,而2007年,碧桂园的成功上市使得26岁的杨惠妍成为中国内地1949年以来财富最多、最为年轻的首富。同样是2007年,蔡洪平还成功缔造了SOHO中国的神话。

  当然,此间两年,张化桥并没有在瑞银分析师的位置上指点江山。张化桥在2008年上半年就认为中国下半年将进入降息区间,其时,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人们的想象当中并没有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严重。

  有趣的是,张化桥此时作出了一个蹩脚的预测,他认为下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复苏,原因是一旦降息,将有更多的资金涌入到房地产当中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于房地产市场,也许张化桥还真是一个门外汉。一如他离开深圳控股回归瑞银所表述的那样,对于建房子的事情,他完全不懂,他懂得的只是资本操作。也许身在深圳控股的这两年,张化桥并不如其在瑞银的时候考察民营企业那样深入地考察过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的投资者的最为基本的判断是,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长期上涨的行业,在此基础上张化桥为深圳控股选择房地产行业作为主营业务并未有错。但从张化桥已有的文字来看,他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细微体察也许并不深刻。

  同时张化桥也犯了中国房地产经营者在这数年里犯的共同毛病:对这两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估计得过于乐观。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并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当前的调整是因为供应大于需求,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被压抑的时候,追求规模扩张而犯下错误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将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2004年的时候,任志强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说做企业像做饭,不能用一个锅盖去盖十个锅。但是2006年到2007年,所有的开发商都认为一个锅盖可以盖十个锅,剩下的九个向资本市场和银行借来可以了。

  于是乎,当银行和资本市场不给锅盖的时候,当饿着的老百姓想等等看的时候,开发商终于不得不尽快地将煮熟的饭甩卖出去,于是有了今日中国房地产市场充满悲情的一幕。

  张化桥在深圳控股期间完成了对深圳控股的重组,将深圳控股的主营业务调整为房地产业务,并收购了沿海绿色家园等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然而2008年,中国房地产进入调整期。

  离开深圳控股重归瑞银,张化桥说他完成了重组的任务,没事可干了,他不懂怎么做产品。

  民企之父

  张化桥的学历并不光鲜。1983年至1986年,张化桥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攻读经济及金融学硕士学位,其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策划部工作至1989年,并被派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1年至1994年间,张化桥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银行及财务科终身教职。随后赴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任职,其后加入瑞银华宝任中国研究部主管。

  张化桥是2002年批评顾雏军旗下科龙造假而一举成名的,2001年12月,张化桥在发给客户的电子邮件及此后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顾雏军及格林柯尔的管理层似乎已承认,其产品并非都是无氟的,同时他对格林柯尔产品的节能效果产生了质疑。张化桥的言论,使得格林柯尔的股价跌逾60%,市值蒸发超过20亿港元,顾雏军身家更蒸发掉逾13亿港元。

  随后顾雏军状告张化桥诽谤,瑞银与顾雏军最终达成庭外和解并赔偿顾雏军30万港元。此事较郎咸平与顾雏军之争要早两年。

  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这一笔赔偿,郎咸平批评张化桥不负责任。但张化桥此时却开始更多的关注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的种种造假行为。

  也许我们很难描述张化桥那个时候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化桥是那种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情绪的一个分析师。其早年关注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本世纪初期任职瑞银期间首创中国民营企业指数,现在看来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为其认为民营企业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民营制造业显露出来的生命力恰恰让许多海外经济学者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那时的张化桥宣称自己每月要到100家民营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这其中包括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上市公司,还包括那些期望赴港IPO,抑或是有潜力赴港IPO的公司。

  但张化桥看到的却是明星民营上市公司的种种造假行为。即便是对中国的民营经济充满了期望,张化桥依然难于摆脱自己的某种悲观情绪,这种情绪源于上世纪90年代。其时张化桥在香港汇丰银行担任研究部主管,看到美元贬值趋势的张化桥搞不明白中国为什么储备美元、为什么被美国挟持住要储备美元、为什么中国一个国家的金融都被境外的金融机构牵着鼻子走。张化桥因在汇丰银行发表相关观点而被辞退。

  在今天看来,十余年前,汇丰辞退了张化桥,但被美元裹挟的中国经济到了2008年终于无法再承受此重。此时的张化桥心情复杂,但最后还是写出了他那篇著名的《重商主义之祸》。

  张化桥在此文中写道:

  我们的先人很明白印钞票的权利就是征税权这个道理,并且发明了一个词,叫“铸币税”。这是经济主权的最高象征。可是,今天的国人好象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几十年来很喜欢吹嘘我们的外汇储备以这样那样的速度在增长,并且在世界上排第几名,如此之类。我想问,拱手向华盛顿交税,并且越交越多,有什么好吹嘘的呢?……现在不少国人似乎明白了外汇储备堆积如山是个大麻烦。但解决方案呢?出国去买资产和买公司?可是闭关锁国许多年之后,有多少中国人对国际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有经验呢?多摔些跤、多交点学费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创造出一种政治制度和开放的心态,让所有中国人都把世界装在心中,而不是只考虑一个封闭的中国。只有这样,才能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熟悉国际大竞争的游戏规则,英雄豪杰才能涌现。

  写下此段话的张化桥似乎已经有意重归瑞银,他毕竟是一个有着学者气质和强烈民族情绪的分析师。做实业,也许是每一个经济学者的出于对经济学实践的考量。

  也许是出于对行业内部的理解与认识是使然,我们希望能看到张化桥对房地产行业的精彩分析,事实上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缺乏像张化桥这样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专业分析师,更极少有带有责任感,对中国房地产民营企业进行批评的分析师。

发稿:邬琼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