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霸主” 成都置信转型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12-04 01:54

  “成都置信今年的销售额可能不到10亿,而成都另一家房地产企业蓝光仅前十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5亿。”

  “前几年我们都受到了侮辱!”一度难以拍到大块土地的成都置信老总杨毫曾这样说过。

  实际上,成都近几年凡是标价10亿以上的土地,几乎都没有本土开发商的份。当然也包括曾经“雄霸一方”的成都置信。

  几年前的置信是成都本土房地产市场的霸主,其一度成为外来房地产企业学习的标杆。成都思进顾问总经理文化勇在接受观点网采访时也曾这样说:“置信的产品质量一向不错,其在成都市场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但据成都地产界人士透露:“成都置信今年的销售额可能不到10亿,而成都另一家房地产企业蓝光仅前十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5亿,而今年的销售额估计将到40亿以上。”同样,目前成都置信的市场份额也远远落后于中海、龙湖等昔日把置信当做案例研究的“外来和尚”。

  开发模式

  工业园区地产和文化旅游地产是置信此前的主要方向。

  文化勇对观点网表示,成都置信近年的楼盘主要都在郊区,卖得相对比蓝光慢,所以销售量和销售速度远不如蓝光,置信主要跟政府合作拿地做大盘,这种盘一般周期较长,资金回收比较慢,不确定性比较高。

置信

  有业内人士认为,置信的政企合作模式,在土地管理相对松懈的时代,可以使用很少的资金投入,撬动大项目的运作,但是随着土地政策的规范,这种方式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据了解,成都置信与政府合作的的青羊工业园项目虽有杨毫“亲自坐镇”,但由于市场环境和项目定位的原因,高开低走,销售迟缓。

  此外,置信曾高调宣布将联手重庆渝北新区政府,斥资181亿打造包括国际性主题乐园、农业产业新区、商业住宅地产在内的“渝北新城”,甚至吸引了重庆市不少房企前五强的从业人员辞职去了置信——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

  文化勇还认为,对于成都置信的上市运作来说,置信的这种拿地和开发模式,不利于获得资本的认同。置信和政府合作的项目,要么是不需要融资,要么是需要融资的项目却因为股权结构过于复杂、产权不清晰、谈判成本高,也不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

  实际上,成都置信近几年没有在公开的土地市场拿地,或许为了扭转这种过度依赖政府的现状,其2007年在成都市区高价拍到了四块地。该公司人士在接受观点网采访时表示,四块地目前都未动工,2009年是否动工还要看市场情况。

  转战高端

  前段时间成都置信高调宣布“高端路线”战略布局,正式“弃低就高”。目前,置信在售的7个项目除了玉园·清水湾之外全部是别墅和小高层项目。对于这次转型,成都置信理由是“中低端太挤了”。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转战高端是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置信现在手上的地都是位于郊区,相对偏远,并不适合开发面向平民的中低端住宅,只有转而开发别墅和小高层等。”文化勇向观点网表示。

  文化勇强调,高端项目静态利润率虽然高,但是目标客户群有限,销售周期长,受经济及市场影响大。即使顺利销售,由于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的单位时间利润也不高。

发稿:见习编辑 林向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