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周: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针对社会保障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11-10 01:12

  调整中国的经济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才是长远之计。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许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听闻此种政策的转向,不知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对于饱受资金链金融信贷紧缩影响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而言,听闻此种政策的转向,不知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对于那些在此次房地产周期调整当中的期待能够利用调整买上一套房子的老百姓而言,听闻此种政策的转向不知心情又是如何?

  就在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当中,房地产行业所占的GDP比重达到5%,而出口及房地产行业本身遇到的问题,可能是超乎想象的。即便是保守而言,房地产行业与出口行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超过30%,如果加上能源等行业及原材料等行业,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的行业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40%。

  更为可怕的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行业的调整可能才刚刚开始,在大量的数据及学者的预测当中,依赖出口的制造业在未来的一年到两年内可能面临更大的调整。

地产

  房地产行业同样如此,房地产行业真实的困境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当中的要严重的多。

  到明年,房地产公司在2007拿下的那些高价土地,将面临还款高峰。2007年高价土地的影响,乃至对房地产企业本身造成的困境将在2009年显现出来。2009年,部分房地产公司,尤其是那些在2007年显现出扩张欲望,或者说扩张已经付诸实施的房地产公司将在2009年面临更为可怕的资金困境。

  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在调整明年的开工计划,万科和金地又率先开始未雨绸缪,他们将向我们展示可能出现的“准烂尾楼”现象。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资金稍微调整过来的一些房地产公司可能已经打算好了明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将部分未开工项目和可能出现亏损的项目押后处理。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着可能比97年亚洲金融风暴更为严峻的局面。

  此时国务院的常务会议的财政政策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和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表层意义上的理解是,信贷完全放开可能会刺激萎缩的房地产投资。开发商很可能利用银行信贷度过此次市场调整。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我们未必能看到当前房地产市场有好转的现象。

  经济政策的调整也许说明的是,宏观经济遇到的问题可能较想象当中的更大,可能将上半年因宏观调控而导致的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危机转化。亦即是说,影响市场刚性需求的主要因素可能由对宏观政策的观望转化为对宏观经济的观望。

  宏观经济问题是在一个“美国的伪繁荣”基础之上实现了制造业的规模扩张,这些扩张加大了国内财富的积累,而国内财富的积累则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而中国企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则是,在这种虚伪繁荣的表象下的毫无节制的规模扩张。但当前的问题是,内需政策的制定似乎是在鼓励这些企业继续无节制的扩张,只不过这种扩张的动力由境外需求转移到了境内需求。而国内资金的支持将为这些企业的扩张提供新的动力。

  以此而言,此次国务院的经济政策似乎仍是建立在鼓励一种新的泡沫的基础上的。但事实上,中国到底拥有多少消费需求值得怀疑。一种意见是,如果不改变中国的财富分配模式,那么中国的经济就是一个仍在鼓胀新的泡沫。

  诚然,中国在此一轮危机当中并非没有机会,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系列政策当中,一个可以看到的意图是,各类保障体系被看作是刺激需求的重点。其中第一条就是廉租房政策。

  但是社会及舆论往往对1万亿的铁路投资更感兴趣,这可能亦是地方政府和政策的实际执行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因为此类投资往往能够刺激GDP的数字。至于其他税收政策与信贷政策属于软性政策,这些政策随时可以调整,抑或说执行者本身执行上可以调整的空间更大,如若没有具体的原则,很难进行管理。

  这样就必然将社会保障政策置于弱势的地位,但要真正调整中国的经济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才是长远之计,因为保障性政策将是调整国民财富分配最为可行的渠道,只有社会财富分配的模式改变了,才能让刺激消费提到现实意义当中来,否则老百姓还是要存钱买房、养儿和防老。

  中国的问题恰恰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弱势地位,无论作为执政者还是执行者当前都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适合于中国当前现实情况、并且有预见性的保障体系。一个合理的保障体系应该是既鼓励人们在社会当中发展自我,又能合理调节社会分配的公平的保障性体系,但是这种体系的建立往往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一如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各省市的廉租房建设的具体目标一样,甚至没有对各省市的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作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因而,在2007年我们大力提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时候,2008年,我们鲜见各地认真实施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甚至束之高阁。

发稿:邬琼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