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高松的宝贝,每一件都有故事。他要把陈列馆建成一座城市记忆博物馆,用这些老物件还原老南京的记忆。“记忆不是单靠照片、影像就能说清的,你必须用熊猫牌收音机听听广播,必须在老雕花床上坐一坐,感受那种生活状态,才能真正地体会记忆。”
高松还常走街串巷,寻找了解南京历史的老人。“有了人,历史才能活过来。”他拿着DV,让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人讲老南京的故事,“已经拍了11位老人了,年纪最大的92岁。”他打算找100位,做成一个专题,“也许,许多年后,我们再看这些,会发现城市的记忆依旧鲜活。”
苏州: 记忆留住建筑文脉
“方嘉谟故居及医馆,现存建筑前半部分为典型中式院落,后半部分为中西混合式,是研究清末民初建筑变迁的样本,建议将其一并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范围,妥善保护。”
这份建议书,已经不是苏州古城拍摄记录志愿者协会经过实地调查后提交的第一份建议书了。这个前身为苏州城市记忆拍摄团的协会,正从单纯拍摄城市影像向致力于保护、修缮城市古建筑转型。
身为协会会长、今年35岁的田建新,自幼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将古建筑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化的表征。
4年前,田建新调到北京工作,亲眼目睹了一个个原生态四合院无奈消失,古老记忆瞬间化为虚无。他拿起相机,开始与时间赛跑,试图留住点什么。
回到苏州后,看到那些缘水而筑、粉墙黛瓦、砖雕门楼的古民居,辉映出吴文化细腻精致的奇光异彩。在他眼里,这些都成了苏州城最美丽生动的历史符号。他说,“城市记忆可以有很多方面,但古民居应该是其中最生动的部分。”从去年8月开始,以中国记忆网为桥梁,他将苏州的古建筑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聚合了起来,组建了城市记忆拍摄团。
一年多来,拍摄团利用节假日,对平江、山塘、阊门等历史街区,东山、西山的古村落展开了全方位拍记,不厌其烦地还原老宅的每一个建筑细节,常常一拍就是一整天。尤其是全长约500米的悬桥巷,因为有洪钧、叶圣陶、顾颉刚等名人故居,又有济阳义庄、松麟义庄等历史建筑,他们拍了一遍又一遍。
目前,苏州传统民居仍有100万平方米的存量,其中列入文物保护的有306处,以明清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面广量大,但有的却连原来的业主也无从考证。“如果一座建筑的背景严重缺失,又何来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因此,田建新他们在用影像记录这些古建筑的同时,也开始收集整理翔实的文字资料。“目前,我们集中拍记了45次,现有13万余张照片、近14小时摄像资料、近4万字文字档案。”说起这些,田建新如数家珍。
不过,对于未来,田建新还有着更多的焦虑。按照计划,一方面,协会将用3到5年的时间,建起苏州大市范围内精华古建筑的图文档案;另一方面,田建新希望可以筹集到资金,对一些濒临毁灭的古民居进行修缮。而后者,将涉及到不菲资金,这让一直从事公益活动的协会颇为一筹莫展。
“只有保住这些古民居,一座城市的建筑文脉才能得以传承,对于我们的后代来说,真实的建筑是实实在在的城市记忆。我们的力量很有限,但我相信持之以恒,就会有奇迹。”这是每一个城市记忆者的美好愿望。
·瑞信:明年内地房价下跌10-15% 08/11/04
·广州地税局:房地产业查补税额近亿 08/11/03
·经纬行:10月24日-10月30日广州楼市观察 08/11/03
·埃托·索特萨斯 08/11/03
·日本 懒惰的国家? 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