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拍摄后,李笛陆续把照片发到当地论坛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地媒体也加入了呼吁保护古迹的行列。很多在外地甚至是海外的常熟人,在网上搜索到李笛的帖子后,都积极地回帖。因为,在这些定格的老照片中,他们找到了自己儿时的记忆,那些真真切切、触手可及的回忆。
李笛说:“有些即将消逝的地方,现在不拍,以后可能就没得拍了。照片就是老城的影像回忆,希望大家看了我的照片,就像回到过去,在老城中悠然地走了一遍一样,感悟到那种‘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感觉。为城市留下记忆,这是可以一生从事的事业,我会一直拍下去。”
南京:记忆还原生活形态
10月中旬,南京,秋凉。高松把城市记忆拍摄团的第28次活动定在了这个周六。9点,11个拍摄团成员到齐,挂上“南京·城市记忆记录团”的胸牌,大家背着相机出发了。
沿鸣羊街往里走,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殷高巷14号。“这是清廷钦差大臣刘芝田的故居,当年被老南京们称为‘刘钦差九十九间半’。”在高松向记者介绍的同时,其他人已经熟门熟路地举起相机、寻找角度拍摄起来。
昔日九十九间半,仅比皇家天子少半间的豪宅,如今只剩6个大院。14号-1是旧时刘宅花厅,大门已破损,只有院内古树尚存;后面几个院落为五开间跑马厅或楼房,磨砖门楼及其上砖雕精美完整,雕花木栏朱漆落尽,但骨架均未损坏,依稀可见当年深宅大院的繁盛。
与那些行将拆迁的老街巷不同,殷高巷因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刘芝田故居的存在,或许可以幸免其难,但记录团成员看着大院里吱嘎作响的木楼梯,残破斑驳的老地板,还是不禁替老宅的命运叹惜起来。老高指着院子角落里一块被压在杂物下面的石雕柱脚说,“你看,多美啊。我们看过太多这么美的东西,但随后就眼睁睁看着它们消失了。所以,我们要记录下来,还得赶紧。”
自从今年3月开始发起南京城市记忆的拍摄活动以来,高松他们每个周末都要花半天时间,行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用眼睛、相机、文字,来记录、收集、整理南京民间遗存的建筑、雕刻、工艺、歌谣、风俗等等有关城市特征的一切。
其中,让南京风姿独特的自然是民国遗迹。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千余处,其中119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屈—指的优秀建筑。著名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曾说,南京的民国建筑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建筑物反映了厚重的历史,是别的城市所不具备的;南京大学历史系首席教授茅家琦更是用“一首无声的旋律、一幅立体的油画” 来表达对这些建筑的赞叹。
可惜,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在惊叹于古建筑沧桑魅力的同时,却只能无奈地目睹一段段历史的消亡。因此,搜集老旧物什,也成为人们对历史的一种纪念方式。
早在13年前,还是大学生的高松,就开始收集老物件。从殷高巷出来,高松带着我们来到中华门城墙下尚未开放的“老城南历史陈列馆”。他推开朱红色大门,宛如在我们面前推开了一座记忆之门,老宅拆除时居民丢弃的门牌、门雕、砖雕、古井栏,花高价买来的雕花木床、梳妆台,破旧的熊猫牌收音机、脚踏缝纫机等等,凡是有点历史的物件,都被高松搬了进来,堆满了几个大厅,“大概有五、六千件吧,也没算过投了多少钱。”老高说得很淡然。
·瑞信:明年内地房价下跌10-15% 08/11/04
·广州地税局:房地产业查补税额近亿 08/11/03
·经纬行:10月24日-10月30日广州楼市观察 08/11/03
·埃托·索特萨斯 08/11/03
·日本 懒惰的国家? 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