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领袖访谈:哲学潘石屹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09-04 10:28
评论
也许今天我们所要理解的潘石屹并非是在那种社会大潮之下的典型。他用他的新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心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以来,全世界对人、对自我的认识改变了。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层次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在这种层次表象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动物性、人性和神性结合的矛盾体,同时弗洛伊德将一个残酷的命题放在了我们的面前。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论几乎是建立在残酷得让人无法接受面对自我的方式下进行的。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大多数社会活动中早已忘却了面对自我——我是谁?我想是谁?我会成为谁?
自我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与统一构成了这个世界自人类诞生以来永恒不变的论题。但时至今日,这种平衡的追求依然更多地停留在个体的体验上。人之成长便是寻找自我的心灵的过程,更多的时候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属于心灵的归属,我们希望找到那种能够容纳一切的心灵秘方,一种安定的、平和的、能够容纳自我与世界的冲突与态度。这种寻找的过程成为我们的心灵史。
心灵史抑或是个人的心灵笔记,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但别人生命的智慧永远是单个个体的生命体验,或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身心灵的本真面目,或是寻找能够容纳我们的归宿,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每个人寻找的路径并不一样,我们欣赏的或许只能是那些心灵史当中体现出的人格力量。
回到我们今天的人物潘石屹。这个在现代生活中仿佛容纳了各种因子的房地产商最近出了一本新书——《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也许今天我们所要理解的潘石屹并非是在那种社会大潮之下的典型意义。潘石屹用他的新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心灵。哪怕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只是潘石屹作秀的形式,但是,我们相信那些文字间的情感与感悟是真诚的——真实的心灵表达是不会欺骗的。
无厘头
他们认为人们的需求是复杂的,但人们真正需求的是爱;他们认为人们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讲与口才”的,其实真正有效的是诚实;他们认为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其实是互利互惠的。
——《我用一生去寻找•每个人都怀有自己的机会》
2007年8月17日上午,博鳌房地产论坛。第一次在BFA厅演讲的潘石屹似乎对这种演讲形式很兴奋,但并不满意。他在前往用餐地点的电梯上对随从说:“这个厅太大了,气场好像很难聚起来。”
潘石屹似乎很享受这样的表演,一如大多数时候他的fans很陶醉于他的表演一样。在不同的场合潘石屹的表演套路并不一样。在当天晚上的精英对话当中,他与任志强开始相互揭家底。潘石屹显然是主动者,他似乎习惯了调侃任志强,而任总是在解释。这样的一攻一守让整个论坛晚上的气氛变得异常轻松。
但其后潘石屹的情绪突然间变得有些忧伤起来了。因为大会为当天晚上准备的曲子是《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潘石屹说:“二十年后,我们会怎么样呢?”
但媒体似乎更关注当天的潘石屹,大家追问着潘石屹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潘石屹的语句是一致的,他那个时候就提醒当前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市盈率太高了。后来媒体的理解似乎是潘石屹对上市公司的批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SOHO中国上市正在冲刺关头,潘石屹希望能够改变投资者对SOHO中国价值的判断基础模式,因为SOHO中国不是一个土地储备制胜的房地产企业,但香港投资者对房地产企业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他们的土地储备。
这种前后变换的角色与情绪似乎很难让人准确的把握潘石屹,但似乎人们已经习惯了潘石屹的风格并惯用某种叙事结构去表达他们心中的潘石屹。
在很多时候,多数媒体对潘石屹的形象定位有些类似于周星驰电影当中的无厘头。这是周星驰为这个时代的最大贡献,他提供了一种调侃与戏谑的表述方式。
很不幸的是潘石屹成为了这种叙述模式的牺牲者。大多数时候,潘石屹在今天中国社会的角色有些类似于周星驰的无厘头,他每一次认真的在讲台上严肃演讲的时候,抑或是认真与台下听众很严肃探讨的时候,媒体都会惯性的用《大话西游》式的逻辑去描述,于是媒体笔下的潘石屹每一次出镜都是一次周星驰式的表演。
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潘石屹的成功恰恰是一次周星驰式的成功。他每一次认真的表演后所形成的反差让人们对潘石屹既恨又爱。但对于潘石屹而言,其本身对现代性的适应与理解让潘石屹似乎很安于享受这种身份。在更多的时候,就像潘石屹希望用同样的叙述方式去调侃向来严肃的任志强一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潘石屹是一个社会适应性极强的人,他总能准确地掌握这个社会最好的表达渠道与表达机会,与社会、与人沟通仿佛是他最快乐的事情。至于这种表达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如何也许并不重要。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很多时候潘石屹是最为认真对待媒体的公众人物之一。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意见领袖”,他往往是最为认真与平等对待记者采访的采访对象之一,在随大陆地产富豪团赴台湾考察期间,潘石屹甚至与台湾记者直接的聊他对台湾的感受,边走边聊,至于台湾记者是否将他写成炒房团似乎并不重要。他很少拒绝媒体的采访,他甚至能将采访演化成为聊天,有时候他给记者的印象是喜欢聊天。他甚至不在意在记者面前与SOHO中国的其他高层讨论工作。
你很难想象与把握潘石屹这种开放性的心态。但这是潘石屹成功的原因之一。
理想的商人
新的企业形态对中国的企业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既要有第二类企业家的远见、知识和理想,也要有第一类企业家的务实精神,要尊重未知的领域。两者都不能走极端,正确的道路是中庸之道,我想他们是一些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我用一生寻找•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表演者之外,潘石屹是一个商人。商人的天性是精明与务实。
但大多关于潘石屹早期经历的表述中,潘石屹本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事实上,若非理想主义者,潘石屹很难与冯仑一道成为万通最初创业的六君子之一;若非一个理想主义者,潘石屹不会建造类似于长城脚下的公社这样的建筑。
也许大多数人不这样认同,但我们或许理解为潘石屹最起码欣赏抑或是理解理想主义。事实上这正是潘石屹的争议所在,一个理想主义者,却精明而圆滑,这往往会被认为是虚伪的理想主义,但这正是潘石屹的魅力所在。
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理想主义者重视心灵的力量,而务实主义者注重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本身的冲突形成的个性往往易于极端化。
潘石屹是那种勇于面对心灵与问题的人,从这一点上而言,潘石屹本身并不乏理想主义的影子。潘石屹似乎是“儒释道”兼收,同时对西方的宗教信仰并不排斥。潘石屹早年在海南办砖厂的时候与酷爱研佛的易小迪结识,参加了易小迪的“海南省佛学研究会”担任秘书长,但潘石屹还会研究道德经与论语。
有人形容潘石屹与SOHO中国是中国古老智慧与现代企业的结合体。
这或许与潘石屹的人生态度有关。潘石屹并不像许多我们理解的那些农村出生的穷苦孩子一样,在生命与心灵中总是充满了冲突。在潘石屹的人生哲学当中,更多的是协商与平衡。这种哲学让潘石屹认为类似于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并非是两个极端的矛盾体。就像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性情与务实主义的世故圆滑并不矛盾一样。
当然,在务实与理想之间结合的界限也许是潘石屹的原则。在潘石屹的《我用一生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一书中。潘石屹将这种结合认知为:诚实、真诚、信任与爱。这种来自于西方哲学归结的普世价值观成为潘石屹融合东方智慧的结合点。
因而潘石屹可能圆滑、世故,但潘石屹绝不撒谎。在大多数接触过潘石屹的人当中人们总能感受到潘石屹的真诚与信任,潘石屹能够主动地把握与人交往的最原始的原则之一,或许这是一个真诚面对自己心灵的理想主义者使然。但人们无法理解甚至感觉受到欺骗的原因是:转眼之间,大家又看到了潘石屹的圆滑、世故与精明。
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并不统一的因素结合到潘石屹的身上就成为无厘头的经典的“虚伪的真诚”,如此而言或许并不对,潘石屹或许只是一个怀有理想的商人。
但无论如何我们相信那些真诚地面对自己心灵并敞开自己灵魂的人,就像那些诚意告诫总是让人觉得信任一样。
《观点》杂志以下采访并未集中在潘石屹的人生哲学之上。而事实上潘石屹的人生哲学在《我用一生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一书中有太多的表述。我们仍然将对潘石屹的采访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本身,现在就看看作为房地产人的潘石屹真诚的思考吧。
《观点》: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内金融环境好像都不允许今年的房地产企业有好日子过,这是您最担心的问题吗?很少看见您用肯定的句式做判断,但为什么现在对形势做这么肯定的判断?
潘石屹:现在中国房地产的金融环境特别不好。这些东西如果放在两三个月之前,我们还在研讨,美国次案到底有没有影响?中国经济是不是过热了?通货膨胀是不是太高了?两三个月之前我们都还在探讨,但是到了今天,这些东西都是特别明确的因素了。
《观点》:但您还是认为房价会上涨,为什么房价上涨还会有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危机?
潘石屹:单纯地来谈房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我们把焦点都聚集到房价上面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房价背后的供求关系。如果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洗牌,这个对房价来说是一个上涨因素,因为减少了供应量。另外我们看银行的按揭政策紧张了,这是影响了需求,供大于求了,需求小价格就会跌。
我觉得未来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会影响房价:第一个是通货膨胀能不能控制住,如果通货膨胀非常高的话,人们就会去抢着购买东西,80年代的时候人们抢肥皂,因为通货膨胀来了。但那个时候我们的收入非常低,肥皂是有储藏价值的产品。今天我们不会再拿着钱去买肥皂,我们会去购买高价值的东西来抵御通货膨胀,而在高通货膨胀的时候房子是第一选择。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三个就是实际利率的降低。这三个因素都是未来经济中我们要看的,都会对房价造成特别大的影响。现在的房价还在一个波动期,很多东西都没有确定。
所以房价涨跌是从供求关系来看的,并不能代表房地产企业本身将自己的资金问题解决了。现在宏观环境的变化因素很多,所以我并不认为房价就一定涨。
《观点》:股价呢?现在股票市场告诉我们什么?
潘石屹:什么也告诉不了。从国际上研究经济的经验来看第一条就是股票市场变化的曲线,第二条是房地产市场变化的曲线,第三条是整个经济变化的曲线。最超前的曲线是股票市场的曲线,所以说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涨的话,就是房地产市场涨,房子涨完以后整个经济涨,相反也是这样的,股票先跌,跌完以后房子跌,然后是经济跌。这个是一般原理,但在中国不适用,我们每一年都把股票市场的变化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化、成交量的放在一起,完全没有相关性。我们每一年都做了一本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析报告,报告的最后一页就是把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没有任何相关性的图放上去。全世界的都有相关性,只有在中国没有相关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如果按经典的理论来看的话相关,但在中国无关。因为中国的股票和炒家有关系,跟政策有关系,经济内部的东西没有反映出来。
《观点》:但整个去年房地产股票和房价都在上涨?
潘石屹:那个不是必然联系,是企业在操作层面上的作用,股票市场带动了土地市场的泡沫。
去年是中国房地产非常特别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非常大的土地市场的泡沫。土地市场的泡沫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因为股票市场太火爆了。股票市场的评价指标就是哪个房地产公司土地储备量大就可以发新股,就可以IPO上市,所以06年07年整个评价的标准就是取决于你的土地储备量大还是小,房地产公司为了增发和上市就必须储备大量的土地,大规模地圈地。其实股票市场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幼稚的,因为北京一平方米的地和包头一平方米的地是不一样的,可是财务报表上这两个可以加在一起,这两年时间开发商在一个地方是500亩、700亩甚至是上千亩的圈地,圈完之后甚至都没想怎么在这个土地上建房子,如何去销售,他只考虑到先把地放进上市公司里,先把钱融过来。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些土地上建很好的房子。
《观点》:股票跌了,房地产市场也不好了?
潘石屹:那是因为,今年IPO上不了市了,银行不给贷款了,消费者的购买力随着按揭贷款在降低。我们的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导向,以为他们不看利润。其实一个企业首先还是要考虑利润,考虑盈利能力的。如果不考虑利润和盈利能力的话,那都是不长久的。2007年土地市场的泡沫是不会长久的。
《观点》:这些泡沫会不会来带大量的烂尾楼,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一样?
潘石屹:我认为不会出现大量烂尾楼的情况,90年代的情况和现在有些不同。但是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量土地闲置,很多土地会放在太阳底下晒太阳。因为他们没有钱去开发,就只能放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观点》:讲一讲SOHO中国的全国性布局,有消息说你们出击二线城市了?
潘石屹:没有,原来有这个计划。我们是去年10月8号上市的。作为一个新上市的企业,我们很想把我们从一个北京的房地产公司变成一个中国的公司,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但是紧跟着就碰到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美国的次案,所以我们在战略上面做了一个调整。原来我们对全国的二线城市非常地关注,觉得二线城市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但是今年1月份开始我们还是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北京,聚焦在北京的三环之内。
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战略上的调整,和我们上市前后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未来五年利用率会比较高,发展的空间会比较大。五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了,但五年之后二线城市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
所以我们年报公开之后,我们的投资者问我什么时候到中国的省会城市去,我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看,你让我定一个计划说是三年之后或是五年之后的话,我觉得没有意义。我到这个城市去看,看这个城市的面貌,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活力,中产阶级兴起来没有,中产阶级和写字楼的状况怎样。如果我到一个城市去,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就是邮电局,没有别的东西,那么这个城市就是没有发展的城市,没有市场化的城市。如果我去这个城市的面貌发生变化了,我就会出来,会把SOHO中国从一个北京的地产公司变成一个全中国的公司。
《观点》: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您是否觉得情况可能要比您在百日前预测得还要恶劣?许多房地产企业开始通过土地转让,或者项目股权转让形式规避风险了,接下来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潘石屹:的确,100天后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比100天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更加困难,无论是国际资本市场,还是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都是如此。100天前我预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之间更多地会以兼并、重组、项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但我们在这100天中看到更多的是房地产行业在资金的巨大压力下,拖欠政府的地价款。
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我认为现在是房地产最困难的时候。风雨过后总是阳光。
《观点》:还有一个问题,据我们了解,有房地产企业2007年曾经押注大的项目,期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土地已经形成企业的严重负累,这些企业碰到融资困难,甚至可能会拖累到企业,使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08年下半年有可能出现房地产企业并购或者倒闭的高潮吗?
潘石屹:您谈的这种情况不是一两个项目,一两个公司的情况,是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情况。那些在2007年高价拿地的房地产公司有多少家足额地付清了地价款?在没有付清地价款的时候,政府也不会把土地证办给这些公司的,就形成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扯皮的事。造成的影响就是土地很难在短期之内变成市场上需要的房屋。这种拉锯战拖的时间越长,越影响08年之后房地产市场中房屋的供应量。所以在无锡的会议上,我们把这种情况比喻成猪肉市场中的母猪。只有母猪,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小猪崽出生。即使小猪崽的数量下降,只要有老母猪活着,这种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就会短。如果房地产的开发在第一个环节取得土地的过程中,因为资金困难,与地方政府发生了拉锯战,将一定会影响到未来中国房地产的市场。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