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困局:从地产投资看中体市场化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07-04 00:29
评论
中体始终难以承担资产经营的角色,经营本非由体育界人士构成的中体产业管理层所长,因而中体产业的十年发展,很难说是成功的。
2008年是中体产业成立十周年,这个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体育产业的龙头上市公司在2008年开始受到证券市场饱受争议。
争议的核心在于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中体产业业务发展为人看好,但是中体产业本身的经营水平则广受质疑。
2007年11月中旬开始,伴随着中体产业重组的消息,中体产业股价从16.63元逆市上涨上涨到最高的41.27元。但此后数个月内,中体产业连续发布多个公告称公司未有重组及收购计划。
体育产业第一股
中体产业本身是中央国资重组时的产物,诞生于1998年。
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重组的原动力是原国家体委经过多方努力从我国1996的上市额度中获得了一个宝贵的上市指标。
其时,国家了对我国股份制公司上市进行有效的管理,我国以行政的手段来配置资源采取的是额度控制的方式,即对我国每年上市的总规模进行总量控制,然后根据每年的上市额度再有计划地把它分配到各个省,各个部委,各个省或各个部委再根据争取到的上市指标在自己所属行业内选择所属的上市企业。
1996年,国家体委拿到了一个上市指标和相关额度。国家体委决定成立由体委领导牵头的上市公司领导小组,通过上市公司筹备组来完成这一上市重组工作。筹备组组长为吴振绵。
1997年,国家体委体育基金募集中心以其三家全资附属公司:中国体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中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都滑翔机制造厂,中体广告公司的经营性净资产入股,沈阳房产实业有限公司以其全资附属的沈阳华新夏宫经理公司的51%的权益投入,而其他三家发起人以现金入股。由此完成中体产业的资产构建。
1997年9月23日,国家体改委批准成立中体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体委体育基金募集中心,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国家体委器材装备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辽宁省沈阳市房产实业有限公司为联合发起人。
1998年2月,中体产业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了4500万股社会公众股,发行价格为每股5.80元。1998年3月10日,该公司正式召开了股份公司的创立大会,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1998年中体产业上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体育产业的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体育产业第一股。
体育产业?
即便是在中体产业成立的最初期,中体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什么是体育产业,中体产业成立之后,主营业务是什么?
最初,为了保证国家体委对改组后的中体产业公司控股地位,国家体委先在国家体委内部开始选择重组对象。经过反复权衡,国家体委选择了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国家体委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
国家体委成立中体产业之前,对上述三家公司进行了重组。并将中国体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中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成都滑翔机制造厂、中体广告公司划归国家体委基金筹集中心所有。
重组完成之后,筹备组进行了测算,发现以现在重组的公司的规模和效益上市的话,发行价只能达到2.2元,上市募集的资金远远不够,于是筹建中的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又开始寻求外部的合作伙伴。
其间,黑龙江黑龙集团,上海红双喜集团等国内知名体育器材制造上期望参股中体产业,其中黑龙江黑龙希望能够绝对控股中体产业。这显然不符合国家体委对中体产业绝对控股的要求。而上海红双喜则被国家体委认为兵乓球器材市场范围狭小,企业经营不善。
而后,辽宁省宝亨饮料有限公司和广东珠海的卓越夫衬衣公司也相继加入了重组谈判的行列。但均被筹备组否决。
随后,在万盟投资的牵线搭桥制下,中体产业筹备组组长吴振绵看中了沈阳夏宫。这为后来中体产业坚持涉足房地产行业奠定了基础。
沈阳夏宫位于沈阳沈河区青年大街,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整个建筑由四部分构成:建筑面积7899平方米,水面3000平方米的嘻水大厅和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地下真冰冰场;16道保龄球场、台球城、电子游戏城等娱乐设施;鱼翅海鲜酒家、巴蜀美食场等餐饮服务项目以及购物中心。
吴振绵认为,沈阳夏宫是很好的体现了全民健身战略的体育本体产业。而后,沈阳夏宫在一系列的重组之后,沈阳房地实业公司的下属子公司身份被重组进入中体产业,沈房公司则占中体产业24%的股权。
至此,中体产业的资产构建完毕。
然而,此后中体产业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便是中体产业对体育产业的定位不甚清晰,对体育及文化产业的运营经验与理念堪称空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国家体委控股的国营企业,中体产业自身缺乏足够的管理人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体产业重组夏宫之后,夏宫相关管理人员进入中体产业董事会,而中体代表没有进入夏宫管理层。分析人士认为重要原因是中体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这被金融界人士形容为资本经营,但问题是,即便是资本经营,管理层专业专业水平依然为市场分析人士所质疑。
1998年,中体产业上市之后,体育概念的房地产方面作过探索,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成立中体奥园。但与奥园郭梓文合作的失败又一次证明了中体在管理及专业运营人才上的软肋。事实上,在后来与孙宏斌等人的合作当中,中体产业始终以投资者的身份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出现。
中体始终难以承担资产经营的角色,经营本非由体育界人士构成的中体产业管理层所长,中体始终在自身资源与民营市场资产的整合上无法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因而中体产业的十年发展,很难说是成功的。
事实上,虽然中题产业公告称其2007年全年利润将同比2006年上涨100%,但其总体盈利水平仍旧排在千家上市公司的尾巴位置。在2007年房地产整体利润上涨的良好形势之下,中体如此利润显然难以让人接受。
王俊生困惑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接受王俊生成为商人的事实,但王俊生担任中体产业董事局主席已经8年之久了。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矛盾的人物。
1994年,王俊生作为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先驱被载入中国体育历史。这也是让大多数人怀念王俊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而言,人们怀念王俊生是王俊生是近20年来为中国足球带来希望的两个关键人物之一,另外一位是将中国足球带入世界杯的传奇教练米卢。
迄今为止人们还在怀念1994年到1996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最初三年的朝阳气象,但2000年,王俊生退下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职务,出任中体董事局主席。王俊生离开中国足球的背景是在其主掌中国足球其间国家队未有一次冲入世界杯。而2000年的中国甲A黑哨、赌球横行。
然而,如果说2000年,王俊生离开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位置,将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挣扎的中国足球留给了球迷的话,那么迄今为止,在中体产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王俊生依然在体育界的市场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冲突中生存。
很难想象一直在体制内体系下生存的王俊生能在中体产业当中承担怎样的责任。而作为商人,王俊生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体育运动员相提并论,更为重要的是,李宁在体育生涯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的商人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的。
但在国家体委领导下的中体产业显然并非如此。
事实上,王俊生在更多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可能注定要承担中国体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当中所要承担的角色,这种角色本身很迷惘,甚至有些痛苦,我们似乎很难定位王俊生到底是开拓者,还是中国体育转型过程当中的棋子,王俊生并不是一个有能力的经营者。更多的时候,王俊生可能对体育产业一无所知,必须要去学习和探索,但另一个层面而言,中国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在严重的制约着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中国体育乃至中国体育产业本身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历史成绩以及产生这些成绩的体制有些迷恋。
王俊生与中体产业一样,在体制内成长起来,迈向市场化的中体产业,成长十年依然迷惘。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