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是紧是松?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03-04 19:39
评论
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将呈现某种弹性?防全面通胀力度如何?“两会”可能给出更清晰的答案
政府换届、机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将是今年“两会”的焦点。而与历届“两会”不同,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基调如何,同样为国内外瞩目。
中国的年度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历来是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3月的全国“两会”,所涉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是对已有共识的深化和贯彻落实。
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防止经济增长全面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然而,自去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持续深化和蔓延,今年1月,中国大部分省区市遭受严重雨雪灾害。由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众多国际国内机构调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部分人士建议宏观调控政策体现出一定的灵活弹性。
今年2月27日,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发布的公报重申,要“及时掌握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显然,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不再是单向紧缩。中央为政策调整已预置了前提,预期中的弹性“双防”成为可能。
1月,南方雪灾造成了上千亿元的损失。有经济学家预期,雪灾可能拖低今年中国消费零售和工业生产增速1-2个百分点。国家信息中心报告认为,自然灾害的影响是短暂的,并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基本趋势发生改变。这一看法也为一些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等所认可。
不同于国内灾害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减弱却日益明朗。在2月28日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称,在应对经济放缓方面,美联储当前较2001年的处境更加困难。市场人士认为,伯南克的讲话,几近承认美国经济已陷衰退。
有观点认为,亚洲国家经济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脱钩。对此看法,中国政府表现出谨慎的态度。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从1999年的36%下降到2007年的19%,但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商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仍超过51%。
美国经济走弱已成事实,进一步走向衰退的迹象也愈加明显,中国外部需求回落难以避免。因担忧国内紧缩政策叠加会出现超调,预期“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将得到“两会”代表的认同,防“经济过热”有望出现某种弹性。
与防经济增长的紧缩政策相反,“防全面通货膨胀”的政策预期将更为严厉。中国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人民币储蓄存款负利率已持续15个月。同时,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1%,通货膨胀呈蔓延和恶化之势。
2月24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通货膨胀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首要危险,应全力以赴防止通货膨胀。
鉴于中国货币政策决定的特殊形式,央行的看法是否会取得其他部门及高层的认可仍存变数。专家认为,其关键是政策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
“两会”开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议,经济及民生必为重点之一,防止全面通胀的力度如何,有效性如何,都将是百姓关注的话题,也是新一届政府必须明示的政策重心所在。-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