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中心之争升温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02-27 12:00
评论
相对动辄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投资,西部很多省市每年不过数百亿的财政收入明显捉襟见肘。
为了化解资金缺口,很多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口号,希望通过当地金融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上的压力。
“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对于西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月22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曾康霖教授对记者如是表示。
在这个摸索中,走在前面的成都、重庆的模式有所不同。最新的消息显示,成都将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资本集散中心、后台业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来展开。
重庆则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新建和重整各类金融机构,以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租赁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正逐渐完善。
资金缺口倒逼
“孔雀东南飞。”资金也是如此。这从银行业的几大巨头工、农、中、建的贷款投向可以看出。
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总共贷出金额达21720亿元,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和中南部地区是投放的重点,在华东地区,其投放的贷款金额为9095亿元,占整个贷款金额的41.87%。
贷款投向第二位的是中南部地区,金额为5368亿元,占比24.72%;华北地区是3722亿元,占比17.14%。而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贷款投向则少得可怜,分别只有1375亿元和215亿元,两者贷款总和还比华北地区要少。
工行的情况同样如此。
工行2007年上半年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的增长率分别为10.6%、9.6%、8.2%,三个地区的增量占比约70%,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增长只有8.7%、8.4%。
银行投资的减少,并没有削弱地方政府快速上马大型项目的冲动。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投资计划比较起来,压力甚大。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2007年末的非公有经济论坛上曾透露,今后五年,重庆市将形成2万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投资涉及汽摩、装备、石油、天然气、重化工、冶金、炼钢、有色金属等。
黄奇帆对2万亿元投资的来源做了分解,他估计资金将来源于5个方面,政府投资比重将从15%下降到10%以内;本地企业投资比例不变,但投资量会翻番;外资企业、外地企业对重庆的投资将增加,从15%增长到20%;银行融资将从45%下降到35%左右;资本市场各种私募资金、债券、股票基金会增长,由5%增长到15%。
但这又谈何容易。拿财政收入来看,2007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88.56亿元。按黄奇帆的提法,政府今后五年仅仅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就达2000亿元,平均一年为400亿元,相当于重庆2007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重庆努力:西部金融中心上路
新建或者重建自己的金融机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饥渴。为此,西部各大城市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提法此起彼伏。尤其是西安、成都、重庆三市,争夺得更是激烈。
2006年,重庆国有企业重庆地产集团和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合资成立了寿险公司中新大东方,对于成立此保险公司的原因,地产集团一高层曾直言不讳的告诉记者,重庆每年的保险支出上百亿元,这些资金都流向了这些保险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如果重庆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不仅可以留下部分资金,还可以把外地的资金吸引到重庆来,形成“雪球效应”。
在中新大东方之后,重庆更是以重庆本地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单独组建了纯重庆血统的安诚财产保险股份公司。
不仅如此,重庆还经过种种努力,重组了重庆银行,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此后,重庆农村信用联社将改组为重庆农商行,银监会则已经批准了万州商业银行改组为三峡银行,由此重庆将形成本地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在西部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上述三个银行,重庆还将西南证券、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重组成功。
对于非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重庆同样是极为重视。
当地的新华信托一直想将总部搬迁出重庆,重庆相关方面则尽力挽留,在其引进巴克莱银行为战略投资者的时候更是鼎力相助。
除了翻新自己的金融机构外,重庆还引进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机构。
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正在重庆浮现。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