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重组收官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12-25 16:32

  三九企业集团并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国资委24日发布的一则消息意味着华润对三九的重组接近收官。公告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三九企业集团并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历时数年的三九重组告一段落,而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52户调整为151户。

  2004年5月,伴随创始人赵新先卸任,三九企业集团(下称三九集团)在国务院国资委主导下步入重组。当时,这家央企虽号称执掌逾200亿元总资产、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及超过400家子公司,事实上已是一个长年陷入内部人控制、裙带关系、经营乏力乃至最终失控、资不抵债的企业。20余家债权银行深陷“三九系”庞杂的资产泥淖。

  据《财经》了解,重组前,三九集团银行债务总额达102亿元。此外,三九旗下最重要的资产——上市公司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99,下称三九医药)尚被大股东三九集团占用了高达37.4亿元的非经营性资金。

  经过两年半的重组前期努力,尤其通过一系列与债权银行的艰苦谈判后,三九集团终于在2006年下半年与银行债权委员会达成60%的债务清偿率协议,重组有了实质性突破。

  意向投资者也接踵而至。截至2006年12月25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体(凯雷投资集团亚洲收购基金/弘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新世界基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体(CCMP亚洲投资基金)、德意志银行集团联合体(中信证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组投资者提交了重组方案。

  据了解,复星集团和上海实业最早介入重组,但漫长的历程令先行者心疲意怠,复星早已萌生退意,且三九集团方面对其兴趣不大。

  上海实业只钟情于三九集团最优质核心资产三九医药,对其余部分资产则不愿意承接,这与国资委一揽子整体重组的思路不相合拍。后转而与外资联手,名为上海实业角力,实为外资出资。

  经初步筛选,三九集团将华润集团、德意志银行、上海实业三家方案呈报国务院国资委。

  “国资委当时表示,在2007年3月底前,谁能够拿出一笔钱还给三九医药清欠,谁就进来重组。”知情人士称,“基于当时的情况,各家都没有余地再作新的尽职调查了,相当于定下40亿元现金的打包价,把三九集团全部拿走。”

  最终,华润作为国资委确定的战略投资人胜出。国务院国资委企干二局局长姜志刚日后谈及国资委选择内部确定的动因时坦陈,华润自身在央企中算是实力比较雄厚的,“特别是在重组三九之前,接受国资委的指派,重组了华源集团”。鉴于医药也是华润集团的主业之一,由华润出面重组三九,“会进一步加强央企医药板块的整合”。此外,姜志刚也不讳言,他们看重华润,还因为它“有重组三九的资金实力”。

  此后,华润注册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作为重组三九的载体,并继而提出40亿元整体买断债务的重组框架,但一直未获银行债委会首肯。

  华润再提“加价”方案,将一揽子解决债务的资金提高数亿元。2007年9月25日,三九医药宣布,国务院已批准三九集团债权人委员会对三九集团债务进行重组,债权债务各方将签署《三九集团债务重组协议》。根据协议,偿付方将向债权人一次性全额支付人民币44.58亿元,用以清偿全部集团层面和三九医药层面的重组债务本金、三九医药层面的欠息以及诉讼费。

  此间,因为担心大权旁落而反对华润介入的前三九医药董事长孙晓民谢幕,华润对三九的整合加速。

  12月17日晚间,三九医药公布了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最终清偿方案:三九集团、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将通过以资抵债、债务抵销的方式,向三九医药及其子公司偿还往来债务,资金总额达37.58亿元。三九医药称,这是“在现实条件下最可行的方案”。

  这一方案同时也一揽子解决了三九医药的对外负债问题:在三九集团对三九医药总计37.58亿元的欠款中,有26.52亿元将以三九集团代三九医药对外偿债的方式实施。26.52亿元,正是三九医药整体对外负债本息33.78亿元经削债后的实际偿债额。

  随着最核心企业三九医药的“内债”、“外债”双重难题获一揽子解决,历时三年半的三九集团整体重组接近尾声,长期受阻的三九医药的股权分置改革也将择机启动。

发稿:温秀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