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圈里的四桩离奇公案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12-22 15:39
评论
某学者曾经夜里开车沿着北京三环路转了一圈,发现许多住房的窗户黑着,于是便得出北京住房空置率很高的结论,这更是笑话。
捂盘或惜售
忽然想起了侯耀文先生的相声段子《财迷丈人》,说的是一个老汉财迷心窍,拿女儿当摇钱树,拼命要彩礼的故事。我们尽可以指责他财迷心窍,但若以此为名将他绳之以法,似乎是于法无凭的。由此,我想到“捂盘”或“惜售”是否也能构成一种罪名呢?
沪上的楼盘汤臣一品正经受有关部门的清查,据说“罪名”便是捂盘与惜售,并责令其转为出租或降价销售。我的朋友小胖特别感兴趣的是,上海方面设定汤臣一品有罪的标准是什么?责令其转为出租或降价销售的依据又是什么?如果依据的标准是汤臣一品的售价高于周边楼盘4倍,则售价高于周边楼盘3倍算不算“捂盘”呢?如果依据的标准是汤臣一品的销售情况太差,那么,那些同样价格高涨但销售还不错的楼盘就正常了吗?
小胖特想在北京也同样揪出几个捂盘与惜售的坏典型,可是,他始终搞不清“捂盘”或“惜售”的概念界定。如此,被大众时时挂在嘴边的“捂盘”或“惜售”,倒成了一桩概念不清的离奇公案。
囤地
由于近年来房价非正常暴涨,因此全社会都在寻找病根。市场人士找出的病根是土地供应不足,简而言之:全是“地荒”闹的。对此,政府有关方面大声辩驳,声称土地供应十分充足,是开发商在大肆囤地并哄抬地价。于是“囤地”一词迅速流行,并成为一桩公案。
对此,小胖有三个疑问。第一,开发商手中囤积的土地是哪里来的?当然不是偷来的和抢来的,而是从土地部门手里买来的,既明知开发商囤地,土地部门为什么当初还要卖给开发商?第二,假如开发商囤积土地并闲置,为什么不去收回?第三,什么叫“不囤地”?是不是把手中最后一寸土地使用完毕后,再去拿地才叫“不囤地”?
戴着“囤地”的大帽子,碧桂园、万科、富力等土地大户惶惑不安,搞不清自己犯了什么错。碧桂园据说因为“囤地”最多,而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普通住宅
“普通住宅”之惑由来已久。起初,行业并没有普通住宅的定义。后来,有关文件从社区容积率、住房面积、销售价格三方面进行了粗略界定。普通住宅的契税按1.5%征收,非普通住宅则按3%征收,以此来发挥税收的调节与引导功能。
但是,来自市场的数据表明,北京在售商品房的售价几乎全部超过了政府规定标准,已经找不到按照1.5%纳税的普通住宅了!既然已经找不到普通住宅,失去了对比,那么,“非普通”也就无从谈起。如此,契税的调节与引导功能几近丧失。
比如小胖,三年前,买了一套小房子,按1.5%的比例纳税。三年后,这套旧房子按当下的价格行情来看,当属于非普通住宅。小胖很诧异,“怎么说变就变了?”
空置率
空置率作为一段离奇公案的历史更为久远,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曾经,所有一经竣工的房子便都被打入空置房之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的房子往往正处在热销期,怎么能算空置呢?同时,空置率的计算方式也颇为令人费解,是当期空置房数量与当期房屋供应量之比?还是全部空置房数量与全部房屋数量之比?该如何计算才科学准确?
某学者曾经夜里开车沿着北京三环路转了一圈,发现许多住房的窗户黑着,于是便得出北京住房空置率很高的结论,这更是笑话。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