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联行眼中的地产外资史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11-11 23:03

  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陈立民1993年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地产界,在他看来,92年小平南巡对广东带来的影响,令外资对国内地产展开了第一波攻势。

  “当时香港一般公寓60平方米到80平方米,100平方米以上就是豪宅了。均价5万块,4、5百万算是入场费。而广东的房子5、6千块,连零头不到。”

  陈立民回忆,当时广东的房地产经营缺乏规范,“镇长划块地给企业,企业画张图,就交给我们去卖。”而当时的房子卖得很“疯”,买主主要是香港人,一来觉得便宜,二来上一代从大陆过来,有归属感。

  “乱搞”

  95年时,陈立民的公司在广州代理海珠广场花园项目。香港展销会卖了300套,广州展销会又卖了300套。“两个展销会,3天时间600套就卖光了,这时候拆迁都还没做呢。”

  陈立民用“乱搞”二字来形容外资地产第一波,“官员乱批,开发商乱造,我们跟着乱卖。”香港人乱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个特点是,外资地产第一波里缺少成熟的开发商,上海淮海路的瑞安广场在1996年交付,而开发商瑞安集团此前在香港只是家建筑商。

  当时,香港的地产市道很好,大开发商都忙着赚钱,直到1996年香港回归之前,和记黄浦、新恒基等公司才把眼光投向大陆。

  失利“内外销并轨”

  陈立民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地产开始真正的大变革。标志性的是三件事:第一是福利房政策改变,老公房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工薪阶层,大家可以把老公房变现,去买商品房;第二是内外销合并,把外销房价格拉了下来;第三就是购房按揭开始普及。

  这一阶段,前期进入的外资成了最大的输家。在上海,内外销一并轨,新鸿基、恒基、新世界共同开发的上海金白苑项目,房价从2000美元一平方降到6000元人民币一平方。

  陈立民说,当时外资失利的另一个技术原因是港商习惯建点式房,而内地居民更喜欢板式房。

  此后直到2003年,上海停止批租商业用地。此前已转向办公楼的外资景况也不好。

  2003年的政策机遇

  2003年,上海出现两个新政策,第一容积率降低,第二,重新批组商业地,刺激了外资大举进入。陈立民介绍,这一轮,一些专业水平很高的开发商进来了,比如凯德置地、新恒基、GIC、和记。

  尽管其中一些地产商90年代已经来过,但是过去只是蜻蜓点水,2003年却是大批人马扩张。一方面有新的土地供应,另外上海甲级办公楼租金上涨势头强劲,加强了外资对商业地产的信心。

  外资基金动手

  在陈立民的记忆中,早在2002年,外资基金就瞄上了国内地产,但在动手之前,他们观察了两年多的时间。“没事就和我们聊天。也不说自己买还是不买。”

  2004年下半年,摩根斯坦利买了上海世贸大厦。陈立民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世界变了,玩家变了,游戏规则变了,非常大的商机来了!”

  果然,2005年宏观调控,大批国内地产被外资基金收购,仲量联行当年业绩是此前2004年的两倍,客户已包括花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著名投资机构。

  对于此次限制外资政策,陈立民认为大方向上中国不会走回头路。但会限制外资的短期行为。另外在投资主体的规范方面,陈立民为相关政策的确能限制外资的避税倾向。

发稿:综合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