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金投资房地产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渗透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11-11 15:15
评论
5月18日,上海新天地。
曾经投资无锡尚德和小肥羊餐饮等的海外私募股权公司——普凯投资基金,与天津永泰红集团敲定了一笔生意。双方合资于天津市中心地区开发一大型的住宅项目。
继追捧中心城市的商业地产和住宅项目之后,嗅觉敏锐的海外私募基金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内地的二、三线城市。
是个案,抑或是背后投资逻辑的深刻变迁?
争抢二、三线
本次投资的资金来自普凯投资基金Ⅲ,也是这只基金的首个项目。
普凯投资基金中国区主管合伙人姚继平介绍,普凯投资基金Ⅲ于去年10月开始在海外募集。预计6月将结束募集工作。普凯投资预计基金Ⅲ可筹资1.5-1.6亿美元,年内可以全部用完。普凯投资基金Ⅲ专注于中国的房地产,其资金将全部投资于内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他介绍,该基金将会主要投向国内二线城市的房产项目,每个房产项目的投资额约3,000万美元。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多数私募型的投资者一度都转向商业地产,而普凯投资为何会特立独行,选择了二线城市的民用住宅?
姚继平表示:“无论政府如何调控,最终目的是要将地产开发导向正途。所以只要结合政策和自身的优势制定出合理的有质量的方案,就可以了。”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住宅压力日益明显。一线城市趋于饱和,投资二线城市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它的市场价值已经高于一线城市。”
姚继平估计,二线城市的投资回报率在10%-20%之间。
但是,熟悉地产的人士认为,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估计。
姚继平认为,相对于住宅投资,商业地产对于投资的要求过高,风险较大。
永泰红董事长李德福表示,天津作为二线城市的龙头,不仅有毗邻首都北京的地理优势,而且还伴随着中国滨海新区发展的良好时机。和上海普遍万元以上的房价相比,天津的房地产目前只有5000-6000元/平方米。
因此,投资天津的房地产当然是理所当然。
私募足迹
熟悉地产的人士介绍,这已经是海外私募地产基金的第三次投资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购买中心城市的中心物业,第二次浪潮购买中心城市边缘的物业,第三次浪潮,私募把钱投向了二线和三线城市。”
根据戴德梁行提供的数据,2005年海外资本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情况为:50%的资金投在北京,43%投在上海;其中:44%的外资来自美国,36%的来自新加坡,约20%来自澳大利亚。其中写字楼占58%,商铺占30%,住宅占7%。
投资的重心几乎均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而投资中心城市的战略不断延伸。
2006年全球私募投资机构凯雷集团出击上海楼市,1.2亿美元在闵行拿下中房森林别墅110套。
2007年美国私募投资基金华平投资集团以增资扩股形式,入股上海中凯房地产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其25%的股份。同时,华平将提供不少于3,000万美金用于中凯开发投资和管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掘金一线城市之后,海外资金的胃口悄然改变。
2006年新加坡地产开发商凯德置地,在以3.03亿元的代价竞得广东省佛山市一块综合地块之后,又出资2.519亿元人民币在四川成都市购买了一块住宅用地。
2006年10月14日,香港恒隆地产公司主席陈启宗称,今后将不再增资上海,并表示在2007年前,在上海以外的内地其他10个城市每年购入3-4块大型土地。
不仅如此,更多的海外投资者进入二线城市。例如美林投资银行斥资3000万美元参股北京锋尚房地产公司位于南京的一处房产项目。新世界中国地产也进入长沙地产项目等。
普凯投资天津地产其实只是外资投资二线城市房地产的一个缩影。种种迹象表明,海外资金投资中国地产市场正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渗透。
市场人士认为,海外私募所以调整风向,是因为二线城市的利润并不比一线城市低,甚至如果管理得当,还会更高。
相对高的利润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面是伴随中小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三线城市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面是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充裕、管理成本低、土地低廉,所以开发商的综合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预期回报率就会大幅提高。
而在“榨干”了一线城市的第一桶油之后,发现利润率下降的投资者转战二线城市也是情理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类普凯的投资将机构将越来越多。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