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财富地图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10-19 16:15
评论
中国式国民财富的寻宝图上大大地写着这几个字:地产、金融、股市、矿产。它们是本轮国民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
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增加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则未必尽然。特别对于这一轮中国财富大增长来说,可能是祸不是福。
惊人的财富膨胀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人的财富从来没有像最近这几年这样迅速地增长。
七八年前,那些有1亿元身家的人已经是举国知名的大富豪了,而今天,这个数字恐怕连前2000名都进不了。依照英国小伙子胡润最新的排行榜,第800名富豪的资产也有8亿元,而新科首富的个人资产则高达1300亿元。去年的首富个人资产为270亿元,这个数字在今年只能排到第16位。
今年排名前几位的个个都堪称为世界级富豪,如果考虑到购买力因素(人民币购买力低估),则这些中国富豪的财富更为惊人。
当然,富豪是少数人,中国财富的整体情况如何呢?
依照世界银行1998年发布的世界各国国民财富估算,中国国民财富总值为37万亿美元,其中自然资源资本和既有财产分别为3万亿元和6万亿元,这两项合计起来再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70万亿元。今天,仅仅A股公司市值已经近30万亿了,如果算上在香港、美国以及其他市场挂牌的中国公司,仅上市公司一块就超过40万亿,再加上中国的其他财富(自然资源、住房以及其他形式的财富),肯定远远超过70万亿。
自然资源估算起来很麻烦,我们以比较容易估算的房产为例,全国现有住房总面积超过300亿平方米,如果以均价1500计算,仅住房一项,就聚集了至少45万亿的财富。事实上,仅上海一城,最新的居民住房总量应该有近3亿平方米,平均价格超过1万元,这样算下来,总值大约3万亿元。如果把价格更高的写字楼、商铺等计算在内的话,总值将更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出现了全国性的房价上涨,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房价一年数变,假设全国房价平均上涨500元,则因此增加的财富总额超过15万亿,人均超过1万元。
除了房产,股票市场是另外一个造富基地。仅仅在2年多前,A股总市值仅为3万亿元,而今天,由于股价指数从1000点一路高歌猛进到6000点,再加上一大批“巨无霸”连续上市,A股总市值已经近29万亿元。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个人投资者在这一轮牛市里获益不浅,仅仅根据公开数据,炒股炒成身家上亿的也不在少数。
想当年,刚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万元户”就很不得了了,而今天,仅居民存款一项,全国人均超过1万元(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7月,银行存款总额38.3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总额17.36万亿元)。当然了,这里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
地产何以成为财富头牌
中国国民财富的增长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地增长,而是在几个特定的领域和板块中迅速膨胀。中国式国民财富的寻宝图上大大地写着这几个字:地产、金融、股市、矿产资源。它们是本轮国民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
在这“四大金刚”中,地产是头牌。四年多前,我就注意到中国富豪扎堆在地产领域。当时在写《为何房地产业多富豪》时,专门做了一个小统计,我注意到,当年的前100位富豪中,有40余人涉足地产,而全球富豪榜中,前500位富豪只有大约30人是地产商。
当时依据的是2002年的富豪榜,而在2007年的榜单中,这种趋势更明显了:今年的前100位富豪中,有48人与地产直接相关,占了近乎半壁江山。
地产业盛产富豪并不是因为这个行当的人比其他行当的从业者聪明或者踏实肯干,而是基于中国地产行业的制度设计。
中国地产用的是“香港模式”。这个模式大致上是,地产商从政府手头批发到70年使用权的地皮(1997年之前,香港是英国从中国手中“租赁”过去的,所以当时的香港政府并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所以从理论上讲,它只能卖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然后,开发成楼盘,再把地皮70年的使用权与地上建筑一并零售给购房人。
一般说来,地上的建筑部分不会增值,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耗损而减值。另外,由于建筑材料全国价格大同小异,设计师、建筑工人的人力成本相差也不是很大,如果我们在一个小县城拷贝一座一线城市的房子,地上成本应该差不太多。但是,房价的差别可能会超过10倍。房子不断涨价的原因不在地上的建筑部分,而在地皮。
地皮为什么会升值?剔除需求因素增长等因素之后,我们会发现,市政建设会让地皮迅速地升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地铁沿线的房价明显地比其他地方房价高。
而在一个经济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建设一般也会迅速发展,这就让不少地皮搭了市政建设的“顺风车”。由于具有信息优势以及强大的游说能力,地产商能比较充分地、集中地分享市政建设带来的收益。这样,公共的支出(市政建设)最后会表现在地产商的财务报表的收益中。这是地产商拿到的一笔钱。
地产商并不需要特殊的牌照,既然有如此好事,大家当然都争做地产商,从理论上讲,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地皮的批发价格就会体现市政建设的未来收益,这样地产商也就无利可图。
事实不是这样的,在“香港模式”下,由于土地是成片批发,这就等于设置了事实上的门槛,那些资金不够雄厚的个人或者开发商连进场参与竞价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土地批发的市场其实是个非充分竞争的市场,大批无批发实力的机构和个人只能在“零售市场”上买到一小块地皮,而这个零售市场则是充分竞争的。庞大的批发零售差价,是地产商拿到的第二块奶酪。
有了“市政建设”与“地皮的批发零售差”这两块收益,中国的地产商还受益于最近几年爆发的住房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跟城市化进程有关,一方面跟在福利分房时期形成的长期历史欠债有关;此外,房产投资让需求进一步放大。这些因素齐聚在一起,使得地产商成为本轮财富大爆炸中最大的受益集团。
我相信,如果改换一种模式,则会完全改变中国地产界的现状。比如,让地产商在事实上只能买卖房屋的地上建筑部分,地皮部分则以税收或其他样式由政府根据房屋增值情况逐年征收。当然,这个模式会使地方政府面临短期的压力:在“香港模式”下,一次可以卖70年的使用权,这样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筹到大量的资金;而新的模式则等于把70年的使用权逐年卖出。考虑到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可能是这个设想的反对者。
银行业的秘密
银行业是本轮财富大爆炸中的另外一个明星。
前几年还有经济学家在叫“中国的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而今天,它们在资本市场上成了备受追捧的香饽饽。
以10月17日收盘价计算,仅仅在A股上市的14家银行总市值就高达9.6万亿元,占总市值的三成多。在过去几年里,商业银行的早期投资人日进斗金,个人财富迅速膨胀。在富豪榜中能见到不少这样的身影。
跟地产业不同,银行业从一开始就需要特批的牌照。到今天,偌大的中国,全国性银行牌照只批了15家。它们数量虽少,但是却占了中国银行业的大头。
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值这么多钱,其实做的事情却很简单:揽储加放贷。就是让大家把钱存在它那里,然后找人再贷出去。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中间的利差就是它们的主要收入。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是政府规定好了的(当然了,贷款利率可以适当浮动,但是只允许上下浮动10%),也就是说利差是政府规定了的。而这个利差要比在充分竞争格局下的利差大一倍以上(国外银行通行的利差大约是1%,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则能达到3%)。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一个事实上处于“负利率”的时代里,银行的钱不愁贷不出去:道理很简单,如果今年的100元到明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于现在的90元,就算是付8%的利息,到明年也能稳赚2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且还能优中选优,只贷给最优秀的申请人。其结果自然是放贷量大增,同时,贷款质量也大增,坏账比例大幅度降低。最后的结果是,各家银行的赢利能力都突然地增强了,以上市银行为例,今年几乎是全行业的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个别银行再做一点努力,竟然能做到净利润同比增长100%。
依照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7月,中国银行业共揽储38.3万亿元,贷出26.3万亿元,以3%的利差计算,则仅此一项收入就近8000亿元。考虑到整个中国的GDP也不过才20万亿,银行吃的利差竟占GDP的4%,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高的比例。
除了银行业之外,证券业、保险业等其他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也迅速成长,其估值也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大批富豪。跟银行业一样,它们都是一些需要特批牌照的行当,只是由于其总体量不及银行业大而已。
股市、矿产:生产富豪的流水线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A股从1000点涨到今天的6000点。其牛气举世无出其右。而今,这种牛气甚至传染到了香港已经在世界各地挂牌的所谓“中国概念股”。
在今年富豪榜中,富豪们之所以能身家大增,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股价上涨而带来其拥有的公司价值大增。
除了做实业的企业家之外,那些投资股票市场的股民也颇多收获。在过去的两年里,获得10倍以上的收益人不在少数。
在1000点的时候,流通市值大约1万亿,而在6000点的时候,流通市值则近10万亿,当然,其中有相当是新股发行的贡献,估计股民获得的流通股增值大约超过5万亿元。现在,沪深两市的开户数大约为1.2亿,由于大部分人都同时开沪深两个户,所以应该有6000万投资人,剔除一些“死亡账户”,人均收益超过10万元。对于一个人均年收入1万来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在几年前,如果有个50万、100万,就能成为券商的座上宾,被请进“大户室”,而今我敢打赌,随便找一个股票交易厅,都有一大堆超过100万的股民坐了个小马扎在看闪来晃去的交易行情。
我们在银行的“利差”这个事情上没跟国际接轨,不过,能源、矿产以及其他原材料却紧随国际市场涨势。在过去几年里,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矿产资源全线上涨,相应地,国内那些投资资源类企业的投资人也大赚特赚。
当然了,虽然也有一部分民间投资在这些领域,但大的资源类公司基本都是国有企业。最为知名的就是山西的煤矿主。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继温州人之外另一个最具地方特点的富豪群。他们在北京购买豪宅名车的大手笔让很多人目瞪口呆。2004年的时候,一吨煤售价大约为310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410元。由于生产成本基本不变,所以价格上涨部分几乎全是利润。全国一年产煤总量大约为23亿吨,这样算来,每年由于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利润总和大约为2300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山西。
石油的情况则更为明显,油价大幅度的上涨让中国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其股价也连续大涨。2000年,它以1.27元港币的价格发行,而现在,股价已经超过18元。高高在上的中国石油也将在最近衣锦还乡:回归A股。
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为全民所有,其收益也理应全民分享。2005年底,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曾针对资源行业的暴利表示:采全民的矿就要交足全民的钱,资源的增值收益不能让少数群体独占。两年过去了,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财富之源,还是财富之瘤
直观地说,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增加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则未必尽然。特别对于这一轮中国财富大增长来说,可能是祸不是福。
前述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地产、银行、矿产以及股市,基本上都是由于重估而产生巨额新的财富。
以房产为例。同样一间房子,昨天值50万,今天值100万,突地增加了50万的财富,难道这笔财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的,总有人要为此付出成本。
从理论上讲,房产的价格是房租的贴现值。假设银行利率为5%,则100万元能稳定地带来每年5万的利息收入。一间房子如果能稳定地带来每年5万元的房租,则它的价值就相当于存在银行的100万。换言之,它的合理估值是100万元。
房价的上涨意味着房租的上涨(住在自家房子的人可以假想自己把房子租给自己了),而这种上涨会成为社会成本的一部分,映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上海,前几年有人提所谓“大排面指数”,说的是要看一个区域的房子值多少钱,先看该区域的饭馆一碗大排面多少钱,然后乘上系数1000,就是这个区域的合理房价了。
这当然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但是,它的道理在于,房价与生活成本直接相关。你可能不需要买房,但是,你需要买东西,需要去饭馆,需要叫出租车,而这些服务的背后都有房子——是的,出租车也跟房子有关系,司机也需要住呀,而房价的上涨,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成本。我相信,今年以来的全国性物价上涨与房价上涨呈正相关的关系,虽然现在还不清楚相关系数是多少。
银行股价的连续上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项功绩,什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之类的。但是,以人为的垄断行为制造出来的利润和业绩并不是创造财富,而仅仅是财富的大转移。由于银行的行业特点,各行各业的利润被集中转移到它这里来了,这才最终表现为银行业一片繁荣。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一大批本该获得贷款的企业贷不到钱,一些本该用低得多的利息贷款的企业拿不到低利息,存款人本来应该享有更高一点的利息收入,但是,这笔收入被银行集体给吞并了。
在这个格局下,银行业增加的财富,只不过是全社会贷款的企业以及个人损失的财富而已。
形成财富肿瘤不是别的,乃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地产业的暴富是由于制度设计,银行业也是这样,股市和资源类公司大幅度升值还是这样。中国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上涨跟供不应求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这种供不应求局面的正是中国股票的发审制度。资源价格涨价随着国际市场走,这个没错,问题是,新增的利润中有多少是由矿产资源本身带来的,多少由矿产企业的经营带来的?在对矿产企业征收的税赋中有没有正确地反映矿产资源的贡献?
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它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指挥棒。一个好的指挥棒是这样的:它能让个人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必须为社会创造财富,让社会中的其他人能分享到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这个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充分竞争的、合理的。这样,整个社会的财富才会不断地增加,社会才会进步。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乃是全社会之福。
2007 胡润百富榜中地产富豪占去近半壁江山
2007排名 姓名 财富(亿) 公司 行业
1 杨惠妍 1300 碧桂园 房地产
2 张茵家族 770 玖龙纸业 包装纸
3 许荣茂 550 世茂集团 房地产
4 黄光裕 450 鹏润投资 家电零售,房地产
5 张力 420 富力地产 房地产
6 彭小峰 400 江西赛维 太阳能
6 荣智健 400 中信泰富 综合
6 许家印 400 恒大集团 房地产
9 张近东 380 苏宁电器 家电零售、房地产
10 郭广昌 360 复星集团 综合
11 卢志强 330 泛海集团 房地产、金融
12 陈卓林家族 310 雅居乐 房地产
13 朱孟依 300 合生创展 房地产
14 刘永好家族 290 新希望 金融,饲料,房地产和乳制品
15 史玉柱 280 巨人集团 在线游戏,金融
16 张欣、潘石屹夫妇 270 SOHO中国 房地产
16 钟声坚 270 仁恒房地产 房地产
18 宗庆后家族 260 娃哈哈 饮料、童装
19 黄伟 250 新湖集团 房地产、金融
19 童锦泉 250 长峰房地产 房地产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