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天地:生死时速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9-05 19:52

  昨日,有消息称,国台办为缓解两岸大型企业集团的合资争议,近日将协调安排新光与华联重新恢复谈判,解决合资经营的经济纠纷。备受两岸商界关注的“北京新光天地”接管经营权事件似乎有了转机。

  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日前会晤台湾电电公会代表时指出,新光与华联的经营纠纷起因于董事长、总经理对自己权责,存在认知差距,才会引发华联不谅解。他在外地知道这件事后,火速赶回北京处理,48小时内就协调、处理完成。而新光三越台籍干部在电话中表示:“这一、两天已重返新光天地工作”。据了解,目前新光天地二、三楼的女装楼管和负责招商的台干已经回到岗位。

  保守的“进京”

  作为台湾百货业的龙头,新光三越对于进军大陆一直抱保守态度,并始终认定“作好台湾、再去大陆”。然而2005年,新光三越却在短短数月之内与北京华联签订备忘录,双方各出资人民币7亿5千万元成立合资公司在北京的CBD商圈“新光天地”,按双方协议,双方持股各半,兴建设计和经营管理由新光三越负责。

  “新光天地”几乎是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奇迹般地出现在北京CBD的。从正式找到土地、签约并且招商、兴建,仅花了370天左右。

  为此次北京合作的“新光天地”,新光三越董事长吴东兴长子,在台湾商界号称“王子”的吴昕达亲自出任总经理,而华联方面,北京华联董事长吉小安则出任董事长。

  按吴昕达的说法是“奥运机遇”机不可失。吉小安则强调,以北京来说,像新光天地这种规模的百货购物中心,大约可容纳两家左右。

  新光天地在大陆的高档百货事业,创下多项纪录,包括吸引24家中国本土品牌在百货公司首度设立专柜,也让78个国际品牌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最新产品。

  按国内媒体的说法,新光天地吸引了938家厂商进驻,其中外国品牌占六成一,更有多家国际品牌首度选择随新光天地进入北京。

  如果一如吴昕达所言,“奥运机遇”机不可失,那么四个月后新光三越与华联的冲突在中台商界所引起的风波似乎是一开始就埋下的。

  “排挤”新光三越?

  关于新光三越与华联的冲突,境内外媒体所占立场不同,相关猜测层出不穷。然而事实是这场爆发与8月底的冲突几乎将“新光天地”除吴昕达所有台方管理人员排挤出管理层。

  早在几天前,市场上就曾流传“新光天地台系员工悉数离职”的说法。某媒体记者拨打了原华联新光百货(北京)有限公司营业处长谢英明的手机时,接电话者称谢已于7月底回台。

  “以后不会再回来了,曾经由谢英明使用的这个手机号码也将在一个月后停机”接听手机的人士表示。

  实际上,因吴昕达很少有时间在大陆,谢英明是新光三越方面在北京的直接负责人。但此事谢英明担纲的相关工作将由店长——此前负责行销策略的庞琨、王容接管负责。

  此次,华联“排挤”新光,“全面接手”新光天地的消息出现在境内外的各类媒体上。华联派驻新光天地的董事会成员近日向警方举报新光派驻的管理团队成员涉嫌贪污的消息迅速传出。

  8月26日吴昕达在预备返台时被公安机关带走的,经多方面调解,吴昕达于9月初回到台湾。

  而两家发生冲突前,供货商们似乎已经察觉双方的紧张势头,开业三个月以来,部分供货商至今未收到货款,很多人正为此事担心。

  “速度”隐患

  事实上在冲突发生后,面对众多媒体的揣测双方均报缄默的态度,为事件的调解与斡旋提供余地。

  于是在9月刚刚开始的最初几日里,事情似乎是以一天一个态势的速度发展的。吴东兴自曝内幕;华联方面拟找第三方托管;华联不善于经营高端商业,经营理念与新光方面有冲突等等声音相继传出。

  大陆媒体最先爆出吴昕达当初为了赶工程,未按进度,提前支付工程款,暗箱作业来掏空公司的说法。但新光方面对则表示任由媒体怎么写。

  但同时有传闻说9月4日出席工商早餐会的某工商界老板转述了其友人与新光三越百货董事长吴东兴会谈内容:新光三越会与中国华联集团爆发冲突是因为新光天地为赶在北京明年奥运前开幕,不断超前工程进度,依据台湾惯例,赶工程可提前支付工程款,但华联却以此为由,控告新光三越团队掏空公司。

  新光方面因为赶工程进度,提前支付工程款项,以及对提前支付款项的认知似乎是双方冲突的焦点。但吴昕达则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台湾称这次的“反目”是因经营认知不同而引发纠纷。

  而台商百货同业则在9月3日透露,双方出问题的三大原因,主要是亏损、资金缺口及无诚不睦。但事实上,在双方对与相关问题的实质性沟通上显然存在问题。

发稿:小楼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