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置业:回归A股另有玄机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8-06 18:28

  “回归”成为今年的热门词汇,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股也喜欢凑热闹。继上海复地(2337.HK)和富力地产(2777.HK)相继宣布准备“回归”A股之后,首创置业(2868.HK)又开始谋划此事了。

  消息透露,此项动议在首创置业及其母公司首创集团高层中已达成一致,具体方案正在着手制定,券商圈内曾风传,首创置业回归A股最快是2007年9月。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回应记者采访时称“确有其事,不过具体时间尚未敲定”。

  国泰君安地产行业分析师张宇认为,回归A股的首创置业,资产规模应在60亿~80亿元人民币之间。因此项资产不仅包括首创置业旗下项目,很可能还会注入母公司首创集团直接投资开发的若干房地产项目。据了解,目前首创集团直接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有5~7个,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其中少量为在建项目,更多是住宅土地储备,此外还包括今年早些时候集团在海南等地获取的大幅土地储备。

  知情人士暗示,此项安排背后大有玄机。

  “回归A股是出于增强首创置业融资能力的考虑。”尽管出言谨慎,但首创置业拓展部总经理胡卫民还是承认了这一点。2003年成功在香港IPO(股票首次上市公开发行)之后,首创置业的融资行动,多是通过其第二大股东GIC(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对各个地方公司的直接投资完成,对此,首创置业有苦难言。

  根据有关监管规则,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不得发行公司债券,增发股份也需要经过内地、香港等多个主管机构的批准。为了解决这一困局,首创置业曾于2004年递交过回归A股的申请,但最终被中国证监会驳回。

  然而,GIC直接投资的渠道近期出现变数。今年以来首创置业在天津、太原、沈阳等地购入项目地块,以及以首创集团名义拿下的海南等地大幅地块过程中,GIC出乎意料地并未现身。

  接近首创的人士称,GIC对首创置业地方公司的直接投资,遇到了新问题。

  据有关机构官员透露,国家外汇管理局系统内已下发文件,要求禁止为在6月1日前办理完所有审批备案手续的、投资于内地房地产领域各个环节的外资办理结汇手续。“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过来的美元换不成人民币。”这位官员说。

  由于国内房地产交易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费用均须以人民币支付,不能结汇意味着没有可以使用的现金。对于那些倚重海外机构直接投资的内地房企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个小问题。

  “一是可以增强融资的能力,二是一旦国内A股上市,GIC和其他外资机构可以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来购买首创置业在A股的股票,绕开不能结汇的问题。”国泰君安的张宇这样分析首创置业回归A股的动机。

  随着回归A股的日子临近,“结汇障碍”等新的限制又不期而至,自2003年首创置业香港上市及GIC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后,首创集团“确立的全面海外融资战略”,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外界更多注意到的,是首创置业与GIC在各地合资成立项目公司,以及有关地产基金运作,但刘晓光的最终目的,是先海外私募,再实现首创集团整体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一位首创人士称。

  此前一直主导首创集团融资舞步的总经理刘晓光,去年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了上述思路的存在。按他的解释,直接以首创集团而非首创置业为实体介入地产项目的开发,目的就是把项目逐个做成熟之后,再选择装入上市公司或进行海外私募。

  然而,刘晓光壮志未酬。2006年年中,因牵涉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腐败案,刘被要求“配合调查”。“从那以后,这些工作就基本停下来了,至今也没有很大进展。”上述首创人士称。就连首创集团关联上市公司阳光股份(000608)(行情,资讯)对GIC的定向增发计划,至今也仍未获批准。

  北京市国资委规定下属企业高层领导的任期为5年,对2003年上任的刘晓光来说,一切都在倒计时之中。如今,“内忧外患”之下的首创置业再度谋划回归A股,当年为海外私募上市而设计的种种规划图景,也将因“回归”而不得不从头再来了。

发稿:综合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