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年:合与和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6-29 21:53
评论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的制度基础。在《基本法》的框架下,香港保持了完整的法制体系和司法体系,延续了稳定的法治环境。十年间,立法权、司法权、终审权运作良好。完善的法治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基础的明晰产权和可供依循的交易规则,因此给他们创造了极大的自由空间。“香港的法律执行,对商业合约的保障比国内的远为有效,起码目前如是。这样,内商与外商的买卖成交,以香港为中心可以说是购买我们的法律服务。”不仅张五常先生,各界对香港法治环境都信心十足。
“金融是强中之强”。香港汇聚的银行家、会计师、律师、基金经理等各类金融专业人士让全球特别是中国内地看到,香港金融业的业态特征已进入“专业服务业”阶段。2004年2月,CEPA项下的扩大人民币在港业务措施开始推行。2006年,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形成第二波高潮,港股总市值突破15万亿港币,香港紧随伦敦成为全球金融市场IPO融资亚军,成为中国最大资本市场。从此,“中国金融市场风向看香港”。
跑马地是香港的一个地名。在这里,一匹匹赛马英姿飒爽,在跑马场上飞奔了160多年,除了二战炮火干扰之外,脚步未曾停止。就像天星小轮,穿梭在维多利亚港的日月里,成为港人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照跳,马照跑”,这句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意指香港回归后生活方式保持不变的承诺,如今成了港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外界观察和检验香港是否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一个视角。
在万人雷动、骏马飞奔的比赛现场,两个场景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那天,爪皇凌雨、爆冷、爆炸等马匹冲出闸厢,驰骋赛道,看台上人山人海,均为马狂。各种彩旗挥舞,人们呐喊助威。而在形形色色的彩旗中,最醒目的是五星红旗、紫荆花旗,还有印着“加油”和赛马名字的。在女皇杯赛的每一场赛事结束颁奖时,沙田马场响起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望着五星红旗升起,身旁的许多香港人在合着节拍,轻声用粤语吟唱国歌。
“东方的传统如岩石立于海洋,西方的海风日复一日地吹拂”。从《香港已死》到《晴天有云》,《时代》和它的姊妹杂志《财富》这十几年来对香港的态度和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众多西方其他媒体亦然。香港没有因为回归而死,东方之珠十年后的今天天空晴朗,尽管有云彩,有挑战。十年间,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及金融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而房地产价格、恒生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业,则和赛马投注额一样,划出一道道上升曲线。[详细]
香港回归十年:“合.和”之区域合作
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经济体,香港始终是一种力量和象征。1997年之后,香港经济面临这样的“十年难题”:在“一国”与“两制”下,香港与中国内地如何更加紧密发展彼此关系?香港如何全面“回归”?香港如何“回归香港”?答案有千万种,区域经济合作应是一种。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和香港就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了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1985年,香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外资来源以及主要的投资者。(港英政府《1985年香港年度报告》)历史实践证明,香港的放射性经济辐射功能直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试验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已有成果是香港顺利回归的基础条件之一。
香港回归十年:“合.和”之投资、贸易、金融
1997年10月,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冲击香港,国际对冲基金对香港汇市、股市及期市展开了全面狙击,让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一度陷入了恐慌。1998年8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以1000余亿港元外汇基金入市抗击国际炒家,同时为扩大货币基础提供额外1000余亿港元外汇基金票据。另外,中央政府以坚强的外汇储备后盾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让香港成功击退了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并逐渐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困扰。在这次危机后,香港经济衰退,政府财政赤字庞大。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出售、上市或私有化的形式来变卖政府资产,包括2000年地铁上市、2004年五隧一桥证券化、2005年领汇上市等逐渐化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因素,日后的香港市场也更加自由、灵活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认为,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不可以自由兑换,立即实现两地的联合交易机制仍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实早在2001年以后,香港和内地的地下资金流动渠道已经不成任何问题,地下钱庄非常盛行。最近,A股市场股价远远高于H股股价,使得内地资金流进香港股市的趋势非常明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香港股市,但是这些依靠地下渠道进入香港的资金在法律上来说都是违法的。在这种暗流涌动的情况下,除了规范管理和发展QFII之外,建立两地合作的联合交易机制实有必要。这样既可以对香港金融业的发展起到长久促进,也可以打消香港人的顾虑,关键是通过外力的推动还可以大力改革和发展内地资本市场,可以让市场监管、法制环境和投资者群体更加成熟。
数据表明,10年来内地企业在港融资逾7530亿港元,目前香港股市总值中,内地企业所占比例上升至七成。香港也成为内地多个省份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以广东和福建为例,截至2006年底,广东经批准的港资企业累计达9.25万家,实际吸收香港直接投资累计达1122亿美元,占广东吸引外资总额的60%以上;福建累计实际利用港资达300亿美元,占福建吸引外资总额的50%。
2004年8月大陆出台了旨在积极支持大陆企业赴港澳投资的新规定,这成为大陆企业投资香港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这项规定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有能力的、各种所有制的大陆企业赴香港投资、开办企业,简化审批手续并下放审批权给地方。2004年9月至12月仅四个月里,经商务部核准备案赴港投资的非金融类大陆企业达到75家,占全年赴港投资大陆企业数的46.9%,投资金额4亿7000万美元。
而2005年后“投资香港”的势头更加猛烈。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前10个月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大陆非金融类企业,对香港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2亿6000万美元,大大高于2004年同期的4亿3300万美元,同比劲增191%。
香港回归十年:“合.和”之旅游、文化
香港娱乐处在一个宽容、开放且有包容力的环境中,这使它的娱乐文化也十分成熟。这十年之中,香港娱乐事业在大陆版图的扩张,娱乐文化也随之渗透,大陆出现了“追星族”、“粉丝团”和对明星的个人崇拜等,大陆的娱乐事业也对香港进行了模仿或合作,形成了自己的娱乐文化,但现在这种娱乐文化还不成熟,只能说初具规模。
著名的香港作家金庸先生在上个世纪谈到香港的核心价值时说到,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那么对他自己新的身份认定,也不会产生更多的自信。
“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一个城市要成为文化大都会,必须具备双重性格:世界性与本土性。”何志平在阐释香港文化政策的远景和策略时这样表述:
透过宪政架构与社会环境,培养总体的文化发展方向,容许并鼓励对内容的多元诠释和不同表达方式。总体方向是传承中华文化和香港的地方历史文化的各种形式、流派与精神传统,使之糅合创新,并积极面对国际以及全球的文化潮流与思想。
香港回归十年:“合.和”之香港房地产
“香港其他都很好,就是房地产市场是个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近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内地房地产发展模式不应该学习香港。
易宪容在他近日撰写的博文《香港的公屋给我们什么启示》中谈到一个细节:不久前他与何顺文教授到香港西贡吃饭,回住处时大约到了晚上9点,路上见到不少高楼灯火通明,何教授告诉他,这些都是香港的公屋,其居住条件相当差。易宪容对内地政府希望内地房地产市场也走上香港之路——即通过修建大量的公屋(在内地是廉租屋、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来抑制过高的房价表示担忧。
“很多人都知道内地房地产市场学习的是香港模式。但是,内地只学习了香港的高地价、高房价而忽略了高福利(廉租房);同时,在利用房屋预售制度来快速融资的时候却忽略了严格监管,是一种典型的学一半丢一半的态度。”最早从香港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被业界称为房地产营销大师的邓智仁先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模式并非不适合内地,只是有些地方执行得不到位。
中国内地的土地储备制度是从香港借鉴而来,香港与内地土地批租制度的相同点都是只出让土地使用权,而土地所有权归政府所有。“与内地不同,由于香港的低税制对政府财政资金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所以拍卖公共土地以获取财政收益的‘土地储备制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并被长期运用。”邓智仁说,土地批租收入占香港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
明显的变化是十年以前,大部分香港发展商在内地投资比例很小,随着国内房改的启动,特别是2003年以后,这种现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到了内地,把香港和内地两个市场结合起来,从前十大发展商的财务状况来看,近年来他们的利润是很不错的。
总体来说,从投资额度看,内地投资目前还不到香港地产商年度总投资额度的一半,但是从前十大发展商在内地的土地储备面积和盖房子的面积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半,他们大部分的土地储备都在内地。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