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入市路径探秘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6-27 16:22

  尽管监管部门再三表态,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并非针对股市,但事实情况是,随着股市火爆,银行监管部门早就在年初时候已经开始拉紧信贷资金入市的神经。

  据接近银行监管层面的人士透露,根据相关内部调查,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途径多样,其中,主要路径如下:

  一、个人消费贷款。2006年以来,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加按揭、转按揭”以及“循环贷款”等一系列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新品种。由于这类贷款用途相对传统的住房按揭贷款更加宽泛,在当前国内证券市场持续火爆的情况下,一旦商业银行对贷款用途跟踪检查不到位就容易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流入股市。

  一是个人住房抵押循环消费贷款。即商业银行参照对公贷款最高抵押授信的模式,以个人房产的市场评估为参考设置最高抵押,向借款人提供一次授信、多次循环使用的个人信贷产品,贷款用途从原先的住房消费扩大到住房、汽车、车位、装修和大额耐用消费品等多个消费领域。此类贷款特点是在商业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可循环使用、随时归还,贷款资金直接转至借款人账户。

  另据调查,炒股者更喜欢“循环贷”,因为这一贷款方式更加灵活和方便。一些银行只要是三证齐全的现房,都可以办理。这类贷款不框定期限,短的可以是1天、5天,一些客户用于打新股或炒短线,资金回笼后就还贷。

  二是加按揭贷款。即借款人办理按揭贷款后,因房价上涨抵押房产评估价值提高,商业银行对房产现值与原值间的差价以按揭贷款比例追加发放贷款。

  三是转按揭贷款。借款人办理按揭贷款并归还一定资金后,到另一家商业银行重新办理按揭,贷款资金部分用于归还第一次按揭贷款,剩余部分由借款人自主支配。

  四是二手房假按揭贷款。借款人串通房产中介机构办理二手房假按揭手续,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五是信用卡透支。借款人申请多张贷记卡,连环透支,上述贷款的显著特点是借款人可以直接提取现金,然后自主使用。

  六是公务员信用贷款,一些银行给公务员一定额度的授信,甚至不需要提供贷款用途证明,不少公务员用于炒股。

  二、开发商虚假贷款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个体贷款的名义假按揭套取得银行资金流入了股市。一些分支机构超限额发放消费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或虚假的消费贷款以及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大量贷款被用于炒股、还债等。

  三、通过关联企业炒股

  一是信贷资金转移给关联企业,隐蔽进入股市。企业将信贷资金划转到大股东、母公司或与其有业务往来关系的企业,再由关联企业将资金划入投资代理人或证券公司进入股市,或由集团下属的一家子公司重点从事投资业务。

  二是用银行贷款置换自有资金炒股。一些企业往往会利用银行贷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将自有资金投入股市,逃避银行贷后管理,使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

  三是有的企业委托证券公司、各类投资咨询机构或资产管理、个人理财,间接炒股。企业不论是直接操作还是委托理财,通常都是利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较为隐蔽。

  四、通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进入证券市场

  一是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融入资金,用于自营;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向证券公司、其他机构和个人发放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为担保的贷款;三是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股市;四是证券公司申请装修贷款并挪用炒股。

  五、银证通透支方式

  对于开立银证通的客户,少数银行根据其信用程度都有一定的透支额度。六、无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一些企业与子公司、大股东等关联企业协定,编造假的购销合同,骗取银行承兑汇票额度,开具无实物交易的承兑汇票,然后用多次背书的方式,由关联企业到其他银行贴现,套取银行资金,逃避银行对资金用途的监管。一些银行放松对贴现资金用途的审查和跟踪,导致贴现资金以本票划转关联企业的投资账户、证券公司或私募基金,直接或间接的违规流入股市。

发稿:唐君燕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