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波希米亚漫游记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6-22 10:19

  啤酒和咖啡馆,是布拉格街头最重要的风景,街头与深巷间,随处可见咖啡馆的阳伞和桌椅。论到生意,乍一看,似乎除了咖啡馆,布拉格没有别的。而在共和国广场的尽头,新式建筑群正在崛起,大量的商场和精品店即将出现。

波希米亚

  布拉格与卡夫卡

  布拉格很悠闲。位于城西山顶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以及伏尔塔瓦河靠近查理大桥东岸,是两个喝酒最好的去处。

  从斯特拉霍夫修道院背后的山上,可以俯瞰整个布拉格。近处,是罗雷塔圣母院;山下,是一整片红顶白墙的小城区。更远处,是蜿蜒的伏尔塔瓦和布拉格旧城。

  而在查理大桥东岸,坐在斯美塔那的雕像下面,越过伏尔塔瓦远眺半山间的布拉格城堡,不难想象眼神大而清亮的卡夫卡站在这儿,不难想象卡夫卡式的那种阴郁。哥特式的布拉格城堡雄伟、绵延,正是卡夫卡创作《城堡》的原型。

  脚下则是轰鸣如雷,如果不是这条激越的伏尔塔瓦,很难想象小矮个斯美塔那,可以写出磅礴的《我的祖国》。

  布拉格最有名的广场也有两处,位于新城的瓦茨拉夫广场,以及旧城广场。

  瓦茨拉夫广场一度是捷克政治风暴的中心,当年苏军坦克进驻的地方,两名捷克青年以自焚号召人民进行“死亡接力”的地方,以及“天鹅绒革命”的暴发地,现在则遍布游客、街头艺术家和游手好闲分子,当然和所有国家的中心广场一样,也充斥着小偷、毒贩和皮条客。

  而旧城广场则是布拉格真正意义上的市中心,从这里步行五分钟,可以看到位于犹太区边缘的卡夫卡旧居。这是一栋看上去尚显华丽的建筑,为卡夫卡的父亲——一位犹太富商所建造。就在几年前,这片正对着旧居的狭小空间被命名为“卡夫卡广场”。这不是因为怀念,更多的,是布拉格人出于旅游事业的需要。

  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布拉格作家: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却很少成为捷克人的骄傲,这又是怪事一桩。米兰·昆德拉好理解,他已成为法国国宝。而卡夫卡,则有些尴尬:他用德语写作,又是一个犹太人,照王群的说法,历史上执政当局对犹太人的歧视已经到了很变态的地步。

  所以卡夫卡一直被视作一个早已消失的国度——奥匈帝国的作家。虽然人们常说: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熟悉犹太区每一条曲折幽深的小巷,他在布拉格的迷宫中缠绕,外表善意,内心忧郁。“布拉格是不可动摇的,所有内部的纷乱都丝毫不能影响到它。”卡夫卡理解的布拉格,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

咖啡

  Slavia和Arco咖啡馆

  整个欧洲很难再找出一个城市,可以像布拉格这样,如此接近上个世纪一战之后的巴黎。正如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所描述的,我和王群两个人在各式的小酒馆和咖啡馆来回转悠。

  法国的波尔多盛产红酒,而波希米亚的皮尔森(Plzen),自古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产区。按发音,皮尔森应该译作皮尔森纳,这里出产的同名啤酒是德国人都羡慕的好货色。入口后,它的辛味一闪即逝,接着便是酒花的清香,沉郁之后,又有满嘴的甘甜。

  啤酒和咖啡馆,是布拉格街头最重要的风景,街头与深巷间,随处可见咖啡馆的阳伞和桌椅。论到生意,乍一看,似乎除了咖啡馆,布拉格没有别的。而在共和国广场的尽头,新式建筑群正在崛起,大量的商场和精品店即将出现。

  “再过几年,”王群说,“也许你就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布拉格了。”

  其实,引领我们在这些咖啡馆坐下的,更多来自于历史的沉香。

  毗邻民族剧院的Slavia咖啡馆,位于布拉格小城的对岸。百年来,作为捷克文化圈的重要据点,它也是以哈维尔为首的捷克异见人士活动的中心。现在,老迈的哈维尔已经远赴西班牙养病,而捷克,重新回到了波希米亚式的逝水流年。

  我们赶到Slavia咖啡馆的时候,开始下起雨来。里面坐满了客人,也有人站在门口躲雨。我们挑了个靠街的座位,雨中的布拉格是一部黑白默片:对街的民族剧院,屋顶和四壁上的石像,因为砂岩的材性而泛出历经岁月的黧黑。街头偶尔驶过几辆斯科特老爷车,绕过视线往伏尔塔瓦对岸开去。咖啡馆内,时间非常缓慢,王群甚至看到一个老人独自在哭。仿佛时间正呈现出它黑白的底色,关于这个,我们避免去作猜测。

  Slavia咖啡馆也是文学史上的捷克语作家的活动中心,而位于旧城门外的Arco咖啡馆,一度聚集了布拉格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一百年前,具体说,是1908年的某个夜晚,卡夫卡在Arco结识了对他的心灵与写作有巨大影响的米莱娜。

  其实Arco咖啡馆早在1918年之后,就不再与文学有关,也许是换了侍者。王群说:当年Arco之所以热闹,是因为有个好客的跑堂总管,喜欢文学并且允许熟人赊账。当然这也和威尔费有关,这个中学成名的青年诗人喜欢在这儿高分贝地朗诵他的诗篇。卡夫卡在日记中说他的朗诵“让人难以容忍”。而普通客人的抱怨更是被总管当成耳旁风——Arco书架上的报刊和书籍,都是来自于威尔费的捐赠。

  除了咖啡馆,布拉格再有就是剧院和各式各样的展馆。

  捷克人历经异族统治,有着坚忍的耐心。当苏军伞兵从空中降落,聚集在地下室的捷共领袖们,号召人民“放弃抵抗,保持原状”。

  但是他们热爱艺术。奥匈帝国时,捷克人通过民间募捐建造的民族剧院,不久之后就被一把无名的火所毁。于是他们再次募捐,重建了这座伟大的建筑。对于捷克人,一个凝结着民族情结的剧院,绝不亚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教堂

  卡罗维伐利和马里昂巴

  西波希米亚的平缓的丘陵上,森林和草坡都是原封不动的,深绿和浅绿相间,层层叠叠。内陆的云朵大开大阖,在空中迅速地变幻身形。在原野之上疾驰,我们像在一阵阵的波涛间冲浪,时而上仰,时而又向下俯冲。

  西波希米亚是典型的内陆气候,变化无常。在去卡罗维伐利的路上,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大多数时间阳光剧烈,但也经历了短暂的冰雹。每当路边闪出油菜花地,也就会有小酒馆,我们一个也不放过,都要停车,进去喝上一杯。

  卡罗维伐利是仅次于首都布拉格第二个受欢迎的观光胜,地处于西波希米亚的群山环抱之中。一条“热河”流过狭窄的城区,形成了无数个温泉。14世纪以来,这里慢慢形成了一个欧洲王室和艺术家攀附的沙龙。彼得大帝为了学习西方,专程跑到卡罗维伐利。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渊源,现在的卡罗维伐利,已经成了俄罗斯新贵的天下。从半山腰向下望去,狭窄的卡罗维伐利城区一览无遗,满大街的俄罗斯人——他们大半是老人——拿着盛有温泉的瓷杯,边喝边走。

  和卡罗维伐利一样,马里昂巴也是西捷克州的一个温泉疗养胜地。两城相距不过一百多公里,它的出名,其实与那部名叫《去年在马里昂巴》的荒诞而沉闷的新浪潮电影有关。

  “马里昂巴”之名,源于德文和法文,捷克地图上标注的是“玛丽亚温泉”。

  不得不说,马里昂巴就是一座花园,深陷在狭小的谷地之间。在大块的草坪、成排的郁金香和七叶树上面,建筑只是山腰上的些许点缀。

  我们泊好车,走进这座交叉小径的花园。小径两旁的长椅,以及闲坐在长椅上的人们,让整座城市显得静态。只要你鼓起足够的荒诞感,望上去也许还能感受到那部法国电影的影子。

  和卡罗维伐利一样,马里昂巴也是温情脉脉的。而其中著名的歌德回廊,更是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香艳气。歌德74岁到此度假,邂逅了17岁的少女,并且写下《玛丽亚温泉哀歌》。这是一个拥有多么健康的身体、多么充沛的气血的老人哪。

  南波希米亚原野

  南捷克州遍布大大小小的城堡,伏尔塔瓦上游从这里流过,各色湖泊就像是它飞流时溅出去的水滴,洒落在南波希米亚的原野之上。往往是:一座城堡,一片湖泊,就有一个镇子或者村落。这片区域上,最具规模的当数克伦洛夫城堡,而克伦洛夫,这个捷奥边境的小镇,也因此而名。

  沿着狭窄的石板路,我们到小溪边闲逛,克伦洛夫城堡就立在对岸的崖壁之上,巨大的崖壁和城墙浑然一体,在山脊之上蜿蜒。塔楼的尖顶在夕阳下生辉,几只盘旋的老鹰,偶尔掠过云层,停回塔楼暂作休栖。

  趁着夜黑风高,我们登上了城堡。

  克伦洛夫城堡曾经诞生了波希米亚传说中最著名的一个幽灵:白衣女人。这是一个被丈夫侵占了财产然后折磨致死的贵妇,因为怨魂不散,总是在半夜出没。她出现时,会戴有不同颜色的手套,对于见过她的人,颜色即意味着祸福。

  经过数百年的扩建,城堡连绵不绝,依着峭壁而占据了整个山势。部分突出于峭壁的墙体,不得不借用巨大的圆木支撑。城堡的走廊两边,有空荡荡的凹框,剥落的壁画显示,这应该是城堡最早的主人——玫瑰家族历代的画像。从墙头中空的石窗向下望去,小镇灯火阑珊,静如处子。

  奥地利人席勒,把在克伦洛夫的画作命名为《死亡之城》。这个饱受乱伦困扰的天才少年,拒绝阳光下的克伦洛夫。他所选择的角度,正是我们半夜登临城堡时俯瞰的位置。

  在南波希米亚的原野上疾驰,原野本身就是最好的风景。公路空旷一些,或者遇见树林,我们就把车停下,散一会儿步。

  最后车子驶入一个名叫赫拉肖维采的村落。因为新上了油漆,整个村庄色彩斑斓,像个童话世界。每栋农舍的侧墙上沿,都刻着的建造年代。我们在村里唯一的一家酒吧坐下,叫了啤酒,然后细数农舍上面的建造年份,发现这里几乎全部建于十九世纪,视野中最早的一栋,刻的是1803年。

  我提到了阮籍,阮籍这个人,喜欢“率意独驾,不由路径”,最后往往“车迹所穷,恸哭而返。”

  “有辆陆虎车我们可以上黑池了,”王群一直想去的就是黑池,“那个地方没路,是孕育了波希米亚的伏尔塔瓦河的真正的源头。”

  关于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Bohemian)位于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公元5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百塔之城”布拉格的兴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

发稿:韩国强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