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绿色建筑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6-11 10:14

  除了历史文化与民俗传统,要让美国人自惭形秽还真的并非易事,而那些与科技沾边的环保节能项目更是美国人的强项。不过,事情总有例外,面对德国与荷兰等欧洲国家的绿色环保建筑,美国人似乎已经在自叹弗如。“为什么他们的建筑比我们的更‘绿色’?”近期《纽约时报》对于这些绿色建筑的大幅报道,口吻中有着难以掩饰的嫉妒和感慨。

  离柏林大约一小时车程的德国小城杜塞(Dessau)在二战时期曾经是德军军需后勤中心,盟军密谋在此投下原子弹未遂。过去五十多年中,这座城市又遭到严重的工业污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座历经沧桑的小城里,崛起了一批绿色环保建筑,其中首当其冲的代表之作就是德国联邦政府环境署总部大楼。形状蜿蜒的四层木质小楼,糖果色的釉彩玻璃外衣已经让人对其过目不忘,绿色与附近的公园浑然一体,蓝色代表着天空,红色代表着当地的工业。这是柏林的新兴建筑设计公司索布鲁赫·胡顿建筑事务所(Sauerbruch Hutton)的精彩手笔,当然外观仅仅是一个方面,设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环保节能的理念能够被巧妙地体现在建筑结构中。大楼内部包含着多个风景宜人的室内庭院,冷热均由埋在地下的管道系统通过水流循环自动调节,从而免去了安装空调的麻烦。釉彩玻璃表面独特的通风口设计能让夏季的热气自动逸出,偶尔还有徐徐凉风掠过,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虽然现在看来,环境署的环保技术已经算不上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而关于它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环保节能建筑的言辞也未免有些浮夸,但是无论从材料选择还是从内部结构来看,它无疑是欧洲生态建筑的典范之一。

博物馆

  另一个可圈可点的绿色建筑是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之所以被公认为“每一位工业设计师一生必须要去的地方”,不但因为这幢传奇建筑拥有双螺旋结构方案,抑或是七个展区的神奇双重布景原理,更因为它是建筑通往绿色之路的一个里程碑。外部的螺旋铝质毫无疑问在标榜着速度和品质,不过高耸的灰色中庭结构中暗藏着的“绿色”玄机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老辣手法。通风系统使得内部气流流通畅快,同样也免去了空调的耗能和污染。据说,这种通风系统能在博物馆意外失火的情况下,在内部制造出迷你小旋风,起到控制火势、防止被困者吸进有毒气体的作用。被铝皮包裹着的厚实的混凝土墙面是外界气温的良好绝缘体,使得博物馆内部冬暖夏凉。

视觉艺术

  荷兰设计新秀纽特林和李迪克建筑师事务所(Neutelings & Riedijk)的成功案例之一——荷兰视听觉研究所也是令众多设计师青睐有加的生态环保得意之作。这幢为荷兰广播电视档案处度身定制的建筑继承了荷兰建筑一贯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特点,按照设计师的说法,整幢建筑在100年消耗的能量比普通建筑在5年之内消耗的能量还要少。这不但因为建筑的外部材料使用了铸造玻璃,中心部位的办公室和走廊更是使用双层玻璃隔热控温,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大楼被分为两个气候带。保留文档的地下拱顶是一个黑暗的“广寒宫”,全靠密集混杂沙砾与黏土的底土在控制温度。

  据《纽约时报》公布的数据,美国建筑消耗能源的平均数比德国的平均数多出三分之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让美国人为之眼红的欧洲绿色建筑的发展也不在一朝一夕。索布鲁赫·胡顿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马提亚·索布鲁赫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你就可以发现欧洲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在自觉地使用太阳能面板等多种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以保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我们当时把这些建筑称为勃肯(Birkenstock),如今这种环保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也曾经出现过环保建筑的潮流,但是到了80年代,建筑界的“绿色”梦想之花忽然凋敝。“顾客就是上帝”,设计师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追求商业利润,往往撇开建筑的环保,忽略设计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此一来,环保意义上的欧美建筑差距也就渐渐拉开了。

发稿:陈琳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