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变“试验区” 构思土地新政策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6-11 09:18
评论
日前,重庆市与成都市一起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称‘试验区’)”。与之前国家设立的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的是,渝成两地将无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挑战与机遇同样引人注目。
寻求中国样板
“这次国家在渝成两地设立‘试验区’并非偶然,”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他表示:“重庆市从设立直辖市到现在获批‘试验区’存在着一系列的必然性因素。”
重庆直辖后,中央高层就曾多次赴重庆视察,并提出重庆要在改革中“先行先试”,要走在中西部前面。李勇认为,这表明当时中央高层已经对如何协调中西部发展,以及对重庆发展有了思考。
市委书记汪洋是重庆市本次获批“试验区”的重要推动者。他在担任国务院三峡办成员之时,就已熟悉重庆和三峡库区情况。2005年12月23日,汪洋调任重庆市市委书记后,到重庆上班第一天就在三峡库区调研,随即于26日提出要大打“库区牌”,这表明其来之前已经有深谋远虑。
2006年10月,重庆市向国务院上报“试验区”建议及方案。此后各部委派员赴重庆调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全国“两会”的重庆市人大代表团提交的全团建议,建议在重庆市设立“试验区”。
土地使用或有重大突破
李勇认为,尽管重庆市目前已经获批试验区,但仍面临六大瓶颈问题。
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特别是该市农村基层干部对建立“试验区”的理解问题;其次是户籍制度改革,即农民市民化问题。
土地使用政策更是重庆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李勇说,现在国土资源部对土地使用监管非常严格。不过,作为发展需求迫切的西部地区,重庆需要在土地使用上闯出一条新路。
他透露,在“试验区”支撑下,地方政府可能有权制定一些突破上述模式的土地使用政策。如在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这一红线的前提下,可能希望国家允许重庆市对辖区内的用地指标进行跨区县调整。
在这一思路下,重庆市可以将偏远区县的用地指标调整到主城区周边,及目前规划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并可能通过在偏远区县开荒来进一步扩大“一小时经济圈”的可用地总量。
未来10年内,重庆市将有约400万人完成城市化进程,并迁移到“一小时经济圈”。如果没有土地使用政策上的突破,将难以实现当地的城乡统筹计划。
重庆市目前面临的其他瓶颈问题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市场主体紧缺问题,政府如何完成公共服务进程并延伸到农村的问题。
李勇对比渝成两地的城乡统筹方案后说,目前两市在户籍统一、农民市民化、产业发展等问题上有一定一致性,但是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上有较大差别。
他说,目前重庆市在总体规划上出台了一个新的“一小时经济圈”结合两翼发展战略,并获国家认同,而成都市暂无;重庆市在土地使用上正酝酿突破,而成都市之前已经在土地使用上有突破,其策略是在城郊接合部发展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并利用其中5%~10%的管理用房来获得操作空间。
不过,由于土地使用政策事关重大,重庆的想法肯定需要先经过中央的同意。
李勇披露,今年初,汪洋向成都方面通报了重庆将申报“试验区”的信息,并提出在此支撑下,两市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
将重编整体规划
在“试验区”支撑下,重庆市将重新编制一个城乡发展整体规划。目前该市正研究在“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下的生产力,特别是人口的配置、城乡布局、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等。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本次批准成渝两地设立试验区,一无钱二无政策。
但是,对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中的重大举措,要么涉及到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要么需要资金支持。
除了土地使用政策的突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外,重庆市计划通过重庆市能源集团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一起开发当地富藏的天然气资源,以及谋划设立军民品生产协调机制及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并回补给重庆、成都,比照并赋予重庆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都需支持。
重庆的“愿望”不仅如此。当地还试图向国家申请设立保税区、自由贸易区,授权重庆可以自主发行政府债券、支持发行产业基金、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等。
在涉及资金的需求方面,重庆市希望在工业企业搬迁,如解决重钢集团多达75亿元的搬迁资金缺口问题上得到支持,将呼吁设立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增量部分(5年约400亿元)返还给重庆、成都,用于边远地区建设及环境保护等。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