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论又摘中国首善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4-27 17:37

       "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于07年4月26日在京发布,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以1.9801亿元的现金捐赠,再次名列榜首。

  发家

   15岁开始,黄如论开始尝试各种小生意。1986年,35岁的黄如论只身去往菲律宾淘金。

  熟悉黄如论家史的人说他曾在菲律宾做过一些时日的"编外生意",筹得一些资本,终于在1991年小有所成。他在菲律宾期间创办了菲律宾友福投资、辉鸿实业有限公司,接着又在香港创办了远岸发展、至昌发展有限公司。后来,以香港为中心,陆续将投资触角伸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

  1991年3月,黄如论以归侨身份,带着赚到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福建,"其实也没多少钱,一共不足千万。"一位知情者这样说。

  1990年前后,南方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尤其写字楼、商场等商业物业异常火爆。福州旧城改造是黄如论的第一个契机,为此黄如论就成立了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动用全部资产与地方合作开发写字楼:国泰大厦。初次试水就获得暴利,黄如论欲罢不能。

    接下来的三年,金源又建设了乌山大厦、金源广场等项目,并将发展重心从写字楼转向住宅,开发了金源花园、民安新村、金晖新村等住宅项目。

   然而福州的市场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黄如论的胃口,黄如论选择了北京。

       进京

   1998年,黄如论北京拿下了位于亚运村奥体东门附近一块2.8公顷的土地初试身手,开发楼盘"世纪嘉园"。

    2001年,世纪城一期开盘,到2004年世纪城封盘止,世纪城连续蝉联2000至2002年度三年的北京住宅销售冠军,创下北京楼盘销售新记录,370万平方米的楼盘面积让黄如论和他的金源赚的是盆满钵满。并且,世纪城还曾荣获中国住宅30名盘、"最佳入住楼盘奖"和"金牌住宅区"等称号。商业和声誉的双丰收,让金源跻身国内一流房地产企业的队列中。

  2003年8月,黄如论宣布世纪金源开始转型商业房地产。当年,金源收购了位于北京王府井附近的华侨大厦70%的股权;而在北京香山,金源旗下的一个国际商务酒店也已经开始营业。之后,金源相继在福州、北京等地拥有4家五星级酒店。

   同样是在2003年,在全国一片建造ShoppingMall的热潮声中,金源斥资38亿开始打造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经营面积38万平方米的金源购物中心。2004年10月24日,这个号称"世界第一大ShoppingMall"正式开业,业内认为,这标志着金源的经营战略彻底转向了商业地产。

  虽然黄如论多年来的经营中从未有过资金紧张的表现,但随着金源商业地产的网络逐步铺开,可以预见,黄如论和金源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现金流

  世纪金源的发展模式在地产公司中比较奇特。"在北京,我们没有从银行贷过一分钱,就连世纪嘉园最初投入的7个亿,都全部是自有资金。除了史玉柱,几乎没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完全依赖自有资金投资房地产。"但如今黄如论称要在全国共建七八个SHOPPINGMALL,几线作战,资金动用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且来做一个加法,世纪金源在北京的世纪城三期,总投资100多亿,包括购物中心耗资38亿,其中贷款不过10亿;在重庆的购物中心将投入22.8亿;在昆明新拿下的3680亩地准备规划建设的大型社区"昆明世纪城",投资更高达80亿……无怪乎世纪金源集团一位副总裁说,"没有资金实力,就别玩MALL!"

  毕竟商业地产占用了海量资金,这也是对一家公司总体能力的持久考验。黄如论的投资资金组成结构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及合作伙伴投资三种,在北京SHOPPINGMALL,世纪金源仅贷款10亿,并且黄如论称,"我们很快就会还的。"这表明自筹资金运作仍然是他最乐于使用的一贯做法。

  单是金源集团在全国拥有的5家酒店每年的折旧就有几个亿,加上SHOPPINGMALL的运营,每年有八九个亿的现金流,满足了企业每年发展的资金需要,避免受到不可预测的政策因素或市场因素冲击。正如业界所共知的,金源集团一直坚持尽量用自有资金投资开发,即便是开发全国最大的SHOPPINGMALL银行贷款也不足总投资的1/4,远低于国家规定。自有资金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商业地产源源不断的经营收入,但黄本人于金融界的人脉可能是其得以保障的重要原因。

 

发稿:向思圜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