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交易所购并烽烟四起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4-16 14:29

  4月4日,由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下称纽交所)和欧洲证券交易所(Euronext,下称欧交所)合并而成的首个跨大西洋的金融交易平台NYSE-Euronext,在巴黎和纽约同时投入运行;其交易产品覆盖证券、选择权和期货领域;客户包括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中的80家。合并后新公司市值近300亿美元,为全球第一。

  “整体上,这个行业将最终由几个全球化、多产品交易所和无数本地小交易所构成。”Prudential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化、多产品交易所存在的基础,在于投资者可以获得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便捷的交易通路”。

  “过去两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进行的就是三个主题”,纽交所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John Thain)在3月初表示,“这就是公司化、多元化和全球化”。

   约翰塞恩解释说,一年多以前通过收购电子证券交易公司群岛(Archipelago),拓宽了交易品种和上市,纽交所集团已经完成了前两个命题。与欧交所的合并正是其全球化进程的开始。纽约是全球最大的美元现货市场,欧交所则拥有最大的欧元现货市场。

  同时,纽交所集团还得到了全球第二大衍生品市场Liffe以及期权业务。“我们将是第一个拥有真正全球触角和广泛交易品种的全球化交易所”。

  事实上,意图与欧交所结合的同行不在少数。仅在欧盟内部,德意志交易所和意大利交易所(Borsa Italiana)都表示了对欧交所的兴趣。德交所对于创造一个泛欧交易平台尤为热衷,但其将合并后的控股公司放在阿姆斯特丹、风控放在巴黎和双基地管理IT及衍生品交易的提议,引发了政治逆火,德国监管当局担心此并购会影响到法兰克福的金融中心地位。

  最终,作为外来者的纽交所赢得了欧洲数国金融监管者的首肯。按照今年2月中纽交所对欧交所提出的确定方案,收购总价为90亿欧元(约合120亿美元),以并购后新公司0.98股换取欧交所1股,另加现金21.32欧元。

  全球交易所并购大幕率先于欧洲揭开,来自于监管和客户端的上下游驱动。

  MIFID(金融工具市场法规)将于2007年11月在欧盟内开始实施,由此将加速证交所间的竞争和新交易所的引入。MIFID对所有证交所具有负面效应,因为经纪人可选择交易内化(即在其客户间进行内部交易,无需经由交易所)。其次,为迫使交易所降低交易费用,去年11月,全球最大的七家投行威胁说要建立新的泛欧交易平台。投资银行家们抱怨“连路易威登也不及某些交易所有这样的暴利”。

  因此,整合某种意义上也是自救。但像NYSE-Euronext这样的大平台是否会强化其议价能力,最终提高交易成本呢?

  “我们很希望如此。”欧交所衍生品市场休弗德伯格笑着否认。但实际情形是,首先存在多个可以选择的、相互竞争的交易所;其次,一个新交易平台能否提价,在于其能否提供独到的产品或服务,“垄断产生的根源在于遏杀竞争,这在交易所世界里并不存在。”

  适婚季节

  “她仍然没有男朋友!”关注西班牙交易所(BME.MC,下称西交所)的分析师忧心忡忡地写道,“我们认为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oerse)可能对她最有兴趣,但游戏规则即将变化,新的竞争对手正在出现……”

  虽然去年四季度利润增长超过40%,但由于在今年2月底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西交所宣称自己“不言嫁娶”(standalone)的策略,令其备受市场的冷遇。西班牙Banesto银行分析师将其投资评级调为“减持”——“市场更关心之前传说的并购谈判能否重启”。随后,荷兰Fortis银行将自己在西交所的1.51%股份悉数出售给了一群机构投资者。按交易量计算,西交所在欧洲排名第四(参见“全球交易所十强”)。

  交易所的并购大潮势不可挡。3月15日,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ICE)突然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下称芝期所)发出合并提议。芝期所是全球最老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之一,洲际交易所则是期交所中的新秀,以其全球电子期货交易平台和系列能源产品场外市场而闻名。今年1月,洲际交易所吞并了纽约期货交易所。

  早在去年10月,芝期所的同城对手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下称芝商所),已开出89亿美元的总价收购芝期所母公司。由于两者合并后将控制美国在交易所进行的期货交易量的80%以上,这一提案正在经受美国司法部的审议。

  按洲际交易所的换股方案,以其1.42股换取芝期所1股,交易总价其时约为99亿美元,比芝商所高出10%。洲际交易所的高管认为,与芝期所合并将带来产品互补效应,从而提升自己的柜台业务。

  鹬蚌相争的局面令洲际交易所与芝商所的股价都微幅下挫,被争抢的芝期所股价却扶摇直上,从2月底的每股约160美元攀升至4月初的191美元,涨幅近20%。市场普遍预期芝商所会提高出价。

  今年以来,全球交易所进一步纵深整合的趋势愈发显著。与去年主要以占领至高点的巨头角力有所区别,战略联盟成为对并购模式的补充,或者是对并购模式的一种抗衡。根据“全球交易所联盟”月报,仅在2月间,纽约交易所集团(NYX)与东京证交所结成战略联盟;德意志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分别买下孟买证交所5%的股份;纳斯达克的并购出价遭到伦敦证交所(LSE,下称伦交所)的再次拒绝;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与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证交所的股东就全面收购展开对话。

  “这个行业正在全球化。”欧洲证券交易所衍生品市场(Euronext.liffe)主管休弗德伯格(Hugh Freedberg)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观察金融服务领域,其中只剩下一个尚未真正全球化的板块,那就是交易所。”

  欧交所本身便是数度整合之产物。它记录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旗下包含了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里斯本、巴黎的证交所和位于伦敦的欧交所衍生品市场。

  “有三种方式前进,即竞争、整合、协作。”伦交所市场总监马丁格雷厄姆告诉《财经》记者,“虽然无法从协作模式里获得多少成长,但其中也有许多有意思的领域可供发掘。”在拒绝了众多出价后,伦交所于今年1月宣布了两起战略结盟,对象分别为东京证交所和以色列交易所。

  “从整个欧洲范围来看,仍然有13个以上的证券交易所。”兼持瑞典及欧盟律师牌照的交易所并购顾问卡尔尼塞尔(Carl Nisser)对记者表示,2007年小交易所之间的合纵连横会更活跃,因为“它们不想被大交易所吃掉”。

  逆潮流者LSE

  尽管并购浪潮一再冲击英伦,过去数年里伦交所冷冷地拒绝了来自欧陆、澳洲、美洲的所有“求婚者”。而来自纳斯达克的追求一再创下纪录。被伦交所首次拒绝后,去年4月,纳斯达克斥资约4.5亿英镑(约合7.8亿美元),买下了伦交所15%的股份;随后,又将股比提高到28%以上,为此斥资13.35亿美元。今年2月10日,纳斯达克遭到伦交所第三次拒绝。

   一般认为,伦交所的“拒婚”主要是出于抬价目的。伦交所集团财务总监亦表示:“(纳斯达克的出价)无视我们出色的财务业绩和卓越前景,也未反映我们在全球证券市场中心的独特战略位置。”按伦交所集团数据,其单笔交易费低于任何欧洲主要交易所,比德交所便宜5%,比欧交所便宜15%。

  “但本地利益的问题确乎存在。”伦交所市场总监马丁格雷厄姆表示,如果并购者们现在转而向某些亚洲交易所提亲,同样会招致拒绝。“我个人认为,要再过十年才会逐渐形成两到三个大交易所主宰全球的格局。”

  “任何人都可以在英国买任何东西。”伦敦金融城市长史达德(John Stuttard)对来自北美和亚洲的记者说,“问题不在于所有权,而是公司如何运作——在需要监管时,怎么监管。”

  史达德称,在并购伦交所问题上,政府担心的是美国证交会可能会将监管之手伸过大洋彼岸。而英国奉行的是被称为“轻触”(light-touch)的金融监管政策,以促使产品更迅速地推向市场、创新更易于进行。“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并不过分监管,也没有什么政治干预”。

  不过,伦敦一位律师告诉记者,由于担忧纳斯达克并购伦交所,英国通过了一项特别法案——如果任何伦交所的收购者企图对伦交所施加严苛的监管政策,英国政府便将推翻此前的并购交易。

  “政府出面干预市场在英国非常罕见。”这位人士说,“但这次不一样,伦敦的金融服务业对英国太重要了,政府必须出手。”

  “我们并不按所有者的国籍来区别对待公司。”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国际战略主管特里艾伦(Terry Allen)对《财经》记者表示,监管当局关心的是产权结构,这使得英国难以接受他国监管法规。“事实上,很多英国企业已被外资金融企业购并——正是伦敦金融市场成功的基础之一。”

  同样有位于伦敦的期交所,并且具有更复杂的历史及地域背景,为何欧交所与纽交所集团的合并无此监管顾虑?

  休弗德伯格对《财经》记者解释说,纽交所受美国证交会监管,欧交所受其五国监管者的约束——在双方为并购订立的谅解备忘录中,一开始就维持了既有的监管边界,“所以,不会出现欧洲交易所受美国证交会立法约束,如受制于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状况。”

  弗德伯格认为,伦交所个案症结,可能在于FSA和美国证交会间未就划定监管边界达成共识。

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