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商业银行转型争房贷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7-04-10 15:59
评论
招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业内看来,对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向零售业务战略转型有着标志性意义。而在招商银行暂时领先的同时,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向个贷市场挺进。
创房贷理财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此前在央行割除四大银行外的2006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余额总额排名中,兴业银行名列第一,其次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发展、光大银行。而仅隔三月,招行已迎头赶上,累计贷款余额超越了兴业银行,仅次于四大银行,升至全国第五名,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拔得头筹。
据了解,招商银行最早于1999年开始个人贷款业务,起步时为38亿元余额,后以年均40%的增长率稳健发展,到2004年末已达525亿元。而从2005年起,该行更是开始着力于占个贷份额较大的房贷产品的研发,两年间推出的个贷产品每每都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
招行2005年5月30日率先向市场推出了个人住房循环授信业务。该产品具有一次授信、长期使用,循环授信、随时使用,手续简便、担保不变的特点,贷款人可以随贷随还,额度内的贷款不限于个人住房贷款,还包括汽车消费贷款、装修贷款和助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2006年5月,招行正式推出国内商业银行首个“结构性固定利率住房贷款”业务以及“入住还款法”业务。
而2006年10月,招行则率先推出了理财型个人房贷产品——“随借随还”业务,不仅提供了最为便捷的借款和还款途径,而且使贷款成为客户家庭理财的核心工具。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研究中心沈洪溥的话,该产品“实际上是实现了住宅房产的理财功能,大大促进了个人金融市场的发展”。
纵观招商银行房贷新产品的推出脉络,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硕士导师周雪飞博士分析:“‘个人房贷+金融理财’的产品捆绑、综合销售模式,是以房贷为核心的全方位综合理财服务,这是该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看家本领’,其个人贷款品牌的优势地位也开始逐渐确定。”
另外,在产品服务上,招商银行的硬件设施也不断创新。在招行的多个产品设计中,均有自动还款机制,并且设有网上银行账户。只要获得“循环授信”,客户足不出门,就可以办理贷款还款手续。周雪飞进一步分析:“招行一系列房贷产品除了在现存制度内的创新,在营销体系与服务模式上也有创新,在产品设计上更注重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
各大银行争相转型
事实上,在招商银行暂时领先的同时,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向个贷市场挺进,并各有成绩。
根据2006年年报,截至2006年底兴业银行的个贷余额由年初的303亿元增长到637亿元,其中房贷量大约占到75%,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已由13%上升至20%。
而深发展的年报则显示,个人房贷总额从2005年的200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超过380亿元,个贷业务余额增长181亿元,增幅达87%。
周雪飞说:“兴业银行近两年在个贷市场的发展势头一直以强劲著称,实力较好;深发展也因活跃的产品创新设计,表现突出。”
而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中,个人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份额通常都在50%以上,个人贷款业务正是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沈洪溥分析认为:“在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国情下,以个人信贷为主的零售业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近年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中个人贷款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01年至2006年,金融机构个人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从6.22%提高到了10.69%。
面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正是通过不断拓展零售业务方面的份额来争取在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深发展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副经理姚立宝就表示:“2007年深发展的工作重心仍将向零售倾斜,会大力发展个贷市场。”
兴业银行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兴业银行总行对个贷业务的重视程度很高,全行提出了发展零售银行的战略部署,也做了相应的内部政策倾斜准备。”该人士进一步透露,“2006年在上海新成立的零售业务部人才公开面向市场招聘,住房与信贷消费部也由原来的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各商业银行的种种深层次调整,表明个贷市场的争夺战仍在继续。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