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紧张也别对立“受惊吓小孩”博鳌检讨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6-07-13 14:39

  当一向善于即兴作秀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破天荒地手捧打印好的讲稿上台,以《推动房地产发展的力量是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题,措辞谨慎地呼吁要“尊重市场”时,今年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基调,已经注定与以往截然不同。

  “潘总的演讲让我联想到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不过今天我看到的是一个受惊吓的小孩,一个谨慎的小孩,一个试图以聪明的方式讲真话的小孩。”在7月4日举行的本届论坛开幕式上,与老潘同台发言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一番幽默的点评,赢得了现场400多位听众会意的掌声。

  尽管在老潘的带动下,本轮调控新政出台后一度“集体失语”的开发商们,纷纷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争当“讲真话的小孩”。但还是有与会人士颇感遗憾地告诉记者:“去年参会还能找到个方向,今年越听越迷茫了。”

  在中央调控政策尚待作进一步的详尽解释、而各地具体实施细则又大多未出台的情况下,要辨清未来的风向又谈何容易?

  开发商“夹起了尾巴”

  “现在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放松的时候。”7月5日上午,潘石屹气定神闲地坐到记者对面,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昨天还被巴曙松评价为“受惊的小孩”的老潘接着补充说:“别紧张,也别对立。”

  由于王石、冯仑、任志强等一众地产大腕缺席,本次“博鳌论剑”明星阵容不算强大,老潘本人据称也是几经考虑才下定决心出席。他的上述表白,在告诫自己的同时,似乎也是在告诫同行。

  事实上,在这个酷热的季节里,从全国各地赶赴博鳌小城的数百名开发商,哪个不是满腹疑团、内心焦虑、情绪紧张?新一轮调控风暴来势汹汹,但一些关键的政策要点至今未得到权威解释,大部分城市实施细则难产,加上北京有开发商被要求协查原来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的腐败问题,一个多月来,楼市上空可谓乌云密布。某些言论大胆的开发商被提醒谨言慎行,更多人意识到此轮调控气氛非比寻常,自觉地“夹起了尾巴”;就连在业内影响广泛的此次论坛,也险些因为部分重量级嘉宾的婉拒出席而流产。

  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多数开发商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等”。“目前多数企业只能等,比如说拿地的时候出价是按平均户型面积135平方米测算的,现在要改成90平方米,户数增加,车位数是不是也要提高?幼儿园是不是也要调整?这些都和拿地时给的指标不一样了,”清华紫光董事长吕大龙一边表示愿意听话,一边摆出了很现实的问题,“服从政府是应该的,但如果小户型产品不符合特定区域的市场需求又怎么办?”

  少数顶尖企业则选择顺势而变。据说万科已开始按照新政策中最严格的限制条件(即单个项目中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户型占到70%)来修改部分项目的规划设计。“万科是上市公司,股民要求有持续的业绩回报,所以不能停下等,”万科总经理郁亮对记者解释说,“况且户型变小是未来的趋势,中央政策精神体现了这一趋势。”

  对某些实力不太强的房企来说,等待的代价不菲。一个二线城市的开发商宣称,他一天要付出的贷款利息加办公成本就要3万元,等上一个月增加成本接近百万元。也许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出江湖”,但举牌拿下的土地能不能退回去又是个问题。

  新政话题欲说还休

  “房地产的问题其实是个技术问题。”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私下对记者说。他表示,要解决住宅供应结构问题也好,解决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也好,基本数据的准确统计与分析是关键,世联也正在着手进行京深等几大城市存量房具体情况的调查统计。他认为小户型住宅数量不足的状况,可能被政府部门高估了,但他不愿对九部委《意见》等调控细则作更多评价。

  “住房有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公共品,既有投资价值又有使用价值,以后政府可能会更强调它的公共品属性,强调它的使用价值。”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的分析虽然中肯,但对那些刚刚举牌高价拿到土地的开发商来说,显然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说法。有人叹气说:“这不是让开发商为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上的过失买单吗?”也有人自嘲:“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谁让以前的钱那么好赚呢?”

  或许是无形的压力太大,并没有开发商对新政策公开质疑。潘石屹在开幕式上“照本宣科”的发言中,也只是小心翼翼地提出:解决当前房地产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尊重市场”,希望政府制订的法律政策“是清晰的、简单易懂的、有连续性的,也是科学的”。

  在稍后进行的一场“地产新商道”主题论坛中,尽管主持人一再“启发”对话嘉宾讨论“七成90平方米”政策如何落实的话题,多数嘉宾还是选择了“王顾左右而言他”。

  踊跃进行自我批评

  除了对新政欲说还休式的讨论之外,“责任”是本次论坛上提及率非常高的词汇,“地产企业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成为业界精英对话的其中一个主题。它一方面反映出外界对开发商的期望,一方面也体现了开发商遭遇新一轮宏观调控当头棒喝后的自省。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钟伟博士不客气地说:“开发商在过去几年挣钱太容易、太快、太出乎意料,因为正巧赶上好政策。企业和自然人一样都有公民责任,开发商的业务涉及到那么多的环节,做每一个产品都应该对企业的所有者、员工、产品的购买者、供应商、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负责。企业家比一般人有钱,更应该理解‘责任’的含义。”

  “该是反省和做自我批评的时候了!”厚土机构主席林少洲呼吁。他认为,当社会要求房地产行业必须“负责任”的时候,业内的每个人都应该诚恳对待,而房企要继续生存,必须根据形势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大家对房地产评价这么低?用‘国六条’这面镜子一照就明白了,原来大家都是猪八戒。”阳光100董事长易小迪用这样的比喻来进行反思。他认为,房地产行业确实没有尽到一些该尽的社会责任,而一个企业要做得长久、做得更大,价值观肯定要超越社会平均水平,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有与会的经济学者在台下批评开发商们“太狂了”,才招致了中低收入人群的集体舆论攻击。或许,这一次开发商们在非常形势下的自觉反省和自我批评,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吧。

发稿:谢红玲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